潍坊昌邑是县还是市,昌邑市规划村庄有哪些

首页 > 传媒 > 作者:YD1662022-12-03 15:27:56

潍坊昌邑是县还是市,昌邑市规划村庄有哪些(1)

图/李政杰 《丝》

从小就听说昌邑柳疃丝绸名扬海外,却从未到过柳疃,今天终于踏上了柳疃丝绸探索之旅。

人人都说山东人循规蹈矩,安守故土,可为什么昌邑被誉为“华侨之乡”?人人都说昌邑民间富有,可是因为丝绸业带动经济发展?山东各地都有柞蚕,也都有纺织机,为什么丝绸业发展中心在昌邑?鼎盛在昌邑?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上路了。

上午我们首先去的是齐西村:高耸的牌楼,整饬一新的家庙,干净的道路边鲜花盛开,一座座北方民舍矗立在我们眼前……走过石磨坊,大家进入一座宅院,绕过影壁墙,映入眼帘的是方方正正的院子,院子有几棵树,规规整整的北屋前,是长势旺盛的菊花,因为还未到开花的季节,绿油油的,一簇一簇、一丛一丛,煞是让人喜爱。

这里没有猪圈,也没有牲口棚,更没有鸡舍,有的只是纺织机、纺线车。因为纺纱织绸是齐西村的主业。

只见屋内墙壁,院墙上有很多图画和文字,屋内陈列有织布机和纺纱车,我们驻足静静观看,欣赏。

柳疃土地碱化,并不肥沃,因为人口稠密,几乎不能填饱肚子。渴望勤劳致富的先民们另寻谋生之路。随着纺织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又加上昌邑航运便利,丝绸贸易开始兴起,大批的农户开始从事手工丝绸业,柳疃人手巧,爱动脑子,纺绸技术越来越好,《辞海》称:“茧绸,山东织成的最为出色,上品出自昌邑。”茧绸产业,带动了柳疃的经济,明末柳疃丝绸兴起,本地农户靠织绸脱贫,清末民国初期,柳疃绸业鼎盛发展,柳疃的富裕闻名遐迩,是有名的“华侨之乡”和“丝绸之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过鲁西南、鲁西北的农村,那里大多数是麦泥院墙、土胚房,可到了昌邑,普通农户无不是整饬得整整齐齐的院落,院落里都是清一色砖墙瓦房,让我惊叹不已,昌邑是真正的藏富于民啊!昌邑的富有来自小小的蚕。柞蚕是属于鳞翅目大蚕蛾科的一种野蚕,论自然条件,寒冷干燥的北方与温暖湿润的江浙之地相比并无优势,可我们聪明的先人却创造出一条丝绸织造完整的产业链!山东绸,多么美丽的名字,是智慧的化身,是我们潍坊人的骄傲!

《中国年鉴》称:“中国之茧绸业,以山东第一,山东以昌邑第一。”据民国《现代中国实业志》载:“山东主要产绸之地,为昌邑等县,均共有织机六七千架,每年织茧绸一百余万匹,全省总产量约达一百五十余万匹,约占全国茧绸总产量百分之八十。“论生产规模,论纺织工艺,昌邑无不是出类拔萃!

离开齐西村,乘车向东很快就到了“柳疃丝绸博物馆”,这里展品繁多,琳琅满目,让我们一饱眼福。柳疃丝绸博物馆负责人魏纯雷告诉我们,为了拓宽山东绸的销售渠道,勇敢无畏的柳疃先辈们,不断开拓,商号遍及全国,通过下南洋,北上外蒙、俄罗斯,向西到新疆西亚,不断开疆拓土,在海外也颇有市场,使山东绸称为洋人们梦寐以求的高档纺织品。很多商人的后代,都留在了海外,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如今很多人成了当地的商业巨鳄豪门大咖。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一个产业造福一方人,丝绸业让柳疃人昌邑人过上了体面的好日子。五年前,柳疃丝绸工艺被列入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历了200年风风雨雨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在潍坊政府的关怀下熠熠生辉。第二届市民文化节之“千里漫行话潍坊”昌邑行,让我们进行了一场文化寻根和传统的洗礼,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为自己是潍坊人而骄傲。

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再一次穿过一台台织布机,轻抚细细的丝线,摸挲着那已被包浆打磨的亮亮的梭子,仿佛又听到了当年织稠的嗡嗡声,仿佛又看到了织稠妇女灯下忙碌的身影。四合院里,老树婆娑,雕花的梳妆台,厚重结实的衣柜都在,账房的桌椅都在,石磨碾子都在,它们都沉默安静的立在那里。虽已人去楼空,可它们主人创业的故事,给我们后人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咏叹!同时,也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

文/郭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