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9 16:14:19

原标题:青少年的法治思维水平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引题)

培育青少年法治思维是全社会“必修课”(主题)

从长远而言,公众法治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法治信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治国家的水平与境界。青少年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青少年的法治思维水平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把培育青少年法治思维当成全社会的“必修课”,要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起“法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观念。

学校的法治教育要以法治思维的培育为目标

学校是青少年培育法治思维的主阵地,是青少年集中学习的场所,也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交渠道。学校法治教育的关注重点要以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为目标,法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使其形成法治思维方式的方法路径,而不是最终目的。青少年对我国的法律知识体系和运作模式了解不足,对法律的本质和背后的时代精神以及立法的程序和法律所保护的权益等缺乏认识。培养法治思维,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但法律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要具有法治思维,就要求学校的法治教育坚持以培养法治思维为主要目标,通过青少年关注的、关系密切的社会问题作为切入点,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知识面。

提高系统思维,实现从“知识”到“智识”的转变

遵循思维形成的规律,“智识”产生于“辨析”而非“灌输”。法治思维的培养并不像知识传输一样容易简单获取,而是需通过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的学习形成法治意识,再通过参加法律实践逐渐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在培养法治思维的过程中,仅仅有法律知识的传递是不完整的,还需要通过挖掘案例中反映出来的法学理论基础、法律的本质和背后的时代精神,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遵循“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的规律,才能够真正形成法治思维并树立和坚定法治信仰。

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的基础上培育法治思维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能脱离他们的受教育年限和具体困惑。青少年法治思维的形成,符合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法治教育的起点是法治实践。要在日常法治教育过程中(从法治实践到法治思维)进行价值引领,通过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辨别、分析以及判断,从而为自身的法治思维的形成建立基础。另一方面,法治思维的目标是指导实践。青少年形成法治思维意味着,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物的准绳,在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可以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青少年犯罪行为阻断在萌芽时期。

青少年法治思维的培育还有赖于社会的成风化人

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要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青少年群体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法律知识和接受法治教育之外,也会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直接经验的感性认识。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营造一个法治社会的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青少年形成法治思维,养成信仰法律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青少年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不仅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因素,也是巩固法治社会的基础。尤其是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在高校教育中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能够帮助他们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国家与社会的事务,自觉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

【刘菁,作者为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