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登高教案设计,杜甫诗三首优秀公开课教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7:15:44

成都**中学高中语文组 守常师话

杜甫诗登高教案设计,杜甫诗三首优秀公开课教案(1)

甘肃天水一家寺院里,萧萧竹韵伴诗圣兀坐沉思


一教写景之美,名句之妙

音乐伴奏,课件动画,语言渲染,回到历史现场的余秋雨式描画,高天疾风,苍颜白发,杜甫拖着病腿,拄着拐杖,一步一挣,好容易登上夔州白帝城大江边的高台,听江间波浪兼天,看那被玉露凋伤了的枫叶。又一阵旋风,枫叶纷纷飘坠。杜甫不禁打了个哆嗦,他遥望北方,看不到京城长安,也看不到家乡洛阳。他想起亲人,想起朋友,想起相继谢世的李白,高适,严武。觉得生命是握不住的流沙,唤不回的滚滚江流。禁不住潸然泪下,连连叹息。回到家里,铺纸濡墨,乃赋《登高》。

当时觉得自己写的这段教学导入语,高明之极。得意之余,上课的时候,更多了些随意的想象发挥。

讲首联的六个意象,以为疾风之下,个人几乎无法立足;高天显示了个人的渺小;啸哀的猿鸣,彰显了心情的悲凉。 清渚白沙写出江景之美;在江天之间飞翔的鸟儿应该是无法自主的,也一定是一只孤鸟。至于美景和悲情的统一,则被含糊带过了。

讲颔联名句,想象杜甫兀立江边,闭眼张臂,感觉四周落叶簌簌,天地之间只有一个孤独的杜甫。仿佛幽州台上的陈子昂,人被落叶包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会着每一片落叶的悲哀,而自己也已进入人生的秋天,五十五岁的杜甫,距离他的人生终点只有两三年而已。人要怎样才能超越有限,走向无限,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只在第三,是为不得已,何况杜甫的理想是“至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写诗真的只是业余爱好。正业是做官,做几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这条路走不通了,那就只能自我安慰,说是自然人类和历史是永恒的,正如那滚滚东流的大江。

如此散打,学生听来感觉是不错的,也许可以唤起些兴趣之类,但是,教了什么知识,学了什么方法,培养了什么能力呢?满堂的精彩,也只是老师的精彩,看不到学生的精彩,体会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佳境的。

同时,明显没有顾及全篇,对诗歌的颈联和尾联的抒情议论,基本不讲,那就是一种明显的理解不到位,而不是突出教学重点,也不能说是为学生需求而教。

杜甫诗登高教案设计,杜甫诗三首优秀公开课教案(2)

暗黑的天地间,诗人如一豆灯光,不屈的燃烧自己,为天下寒士而歌唱


二教对仗之工,表意之深

第二次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有意识纠正上次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学生去说诗句意象在他们头脑中激起的形象和画面。老师不再用自己的想象去限制学生,或者框定学生,而只是在学生的想象明显不符合全诗的时代色彩和情绪基调的时候,提出来跟学生讨论,让学生群体争辩,自我纠正。这当然要多花一些教学时间,但是只要学生是真正在思考,那就是值得的。

这一次老师努力说服自己,管住自己的嘴。只是给学生提供支架和阶梯。比如,老师自认为学生是不太容易关注到诗歌的格律。于是,重点讲了本诗对仗之工稳。如全诗四联都是对仗的,但是看不出痕迹。如首联的句内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学生不易看出尾联也是对仗,有意识让学生讨论尾联是否对仗,学生认识到“苦恨“是非常遗憾的意思,与下句中的”新停“都是偏正短语,正好相对。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自然认可四联都是对仗的结论。

然后,借用宋代罗大经的“八层次悲哀“说,解读颈联表意之深,也就比较容易了。作客他乡,一可悲也,长期作客,二可悲也;以下六层可悲,让学生用仿句形式自行完成。(秋天作客,三可悲也,离家万里,四可悲也。秋天登台,五可悲也,带病登台,六可悲也,衰年登台,七可悲也,独自登台,八可悲也。)

教后反思,感觉学生是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教的所谓精妙的知识,都是古人的陈货,对学生指导意义不大。深思后发现,是因为古人的评论立足的是文艺欣赏,是诗歌创作的指导意见。而今日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此,只是为了读懂,理解,不涉及创作。于是,有了教与学的错位。总感觉是没有一条红线,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才造成了这种状况吧。


三教感悟之痛,心灵之丰

三年过后,又第三次教这首诗歌了。知道了一点叶嘉莹先生讲的诗歌前理解的知识,就想着要如何弄清楚学生的前理解,从他们的前理解来设计教学,真正找到一条贯穿的红线。

学生的课后提问,一下子点亮了我的思维。有学生问,这首诗据说是唐诗压卷之作,可是我怎么感觉不出来有这么好呢?

于是,我们设计了专题阅读和群文阅读的思路去教学这首诗。让它在一种场域中展现丰厚的生命力。

一是与其他的杜诗比较。例如前期的《望岳》,中期的《春望》《秦州杂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期的《咏怀古迹》,后期的《登岳阳楼》。从情感的深度,诗意的纯度,技法的高度自己体会。

二是与其他唐诗比较,例如李白的,王维的,白居易的,李商隐的等等。

通过比较,学校论文,学生小组的专题研究,很多学生认可了压卷之作的结论,也有怀疑否定之说,其实都是实在的收获。

三是老师谈论自己的感悟。从首联基本写完了六种景物,一般诗人不敢这么操作,他们会把这六种分配在三联里头,杜甫这样写,是伟大的创造。因为他重点是要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后六句都是在讲这种生命体验。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的体验,是长期漂泊挣扎在底层的大诗人的体验,是处在盛唐和中唐转折点上的大诗人的体验,是有着侍奉皇帝的经历,却又坚定的走向人民的诗人的体验,何其丰富,何其沉痛,又何其壮美。

秉此以看每一联,每一句,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于是,诱导学生去体会诗句中的感悟之痛。学生说出了这不只是杜甫个人的感悟,是时代,是家国,是每个普通人在艰难时代的共同感受,于是,结尾的艰难就不只是杜甫个人的艰难了,那潦倒也不只是个人的潦倒了。就像抗战中大诗人穆旦所在的《赞美》,钱穆所写的《国史大纲》,是万千大气压下,石墨蜕变成了钻石!熠熠生辉,一颗永流传!

杜甫诗登高教案设计,杜甫诗三首优秀公开课教案(3)

茅庵草堂里,住有中国最高贵的诗人,也住着我们文明的疼痛


师生带着这样的体验,再去诵读,体会着超越时代的共同生命之痛,悲壮的美,沐浴光辉,空气中有爱在流淌!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日星期二

我是遵守教育常识,只说实话的语文老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守常师话”。欢迎转载我的文字。请在评论区点评指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