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小古文注音,大禹治水文言文加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20:01:03

dà yǔ zhì shuǐ

17.大 禹 治 水

yǔ nǎisuíyǔyì、hòu jìfènɡdìmìnɡ,mìnɡzhūhóubǎixìnɡxīnɡréntúyǐfùtǔ,xínɡshān

禹乃 遂与益、后 稷 奉帝 命, 命 诸 侯百 姓 兴 人徒以傅土①,行 山

biǎomù,dìnɡɡāoshāndàchuān。yǔshānɡxiānrénfùɡǔnɡōnɡzhībùchénɡshòuzhū,nǎi láo

表木②,定 高 山 大川③。禹 伤 先 人父鲧 功 之不 成 受 诛④,乃 劳

shēnjiāo sī, jūwàishísānnián,ɡuòjiāménbùɡǎnrù。bó yīshí,zhìxiàoyúɡuǐshén。bēi

身 焦 思⑤,居外 十三 年, 过家 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 孝 于鬼神⑦。卑

ɡōnɡshì,zhìfèiyúɡōuxù。

宫 室⑧,致费于沟淢⑨。

lù xínɡchénɡchē,shuǐxínɡchénɡchuán,níxínɡchénɡqiāo,shānxínɡchénɡjú。 zuǒ

陆 行 乘 车, 水 行 乘 船, 泥 行 乘 橇⑩,山 行 乘 檋⑾。左

zhǔnshénɡ,yòuɡuījǔ,zǎisìshí, yǐkāijiǔzhōu,tōnɡjiǔdào,bēijiǔzé, dùjiǔshān。

准 绳⑿, 右规矩⒀,载四时⒁,以开 九州⒂, 通 九道⒃,陂 九泽⒄,度九山

lìnɡyìyǔzhònɡshùdào,kězhǒnɡbēishī。mìnɡhòujìyǔzhònɡshùnándézhīshí。shíshǎo,

⒅。令 益予 众 庶稻⒆,可 种 卑湿⒇。命后 稷予 众 庶 难得之食。食 少,

tiáoyǒuyúxiānɡjǐ,yǐjūnzhūhóu。 yǔ nǎixínɡxiānɡ dìyísuǒyǒuyǐɡònɡ, jíshān

调 有余 相 给,以 均诸 侯(21)。禹乃 行 相 地宜 所有以 贡(22),及山

chuānzhībiànlì.

川 之 便 利(23)。 (《史记·夏本纪》)

(课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二上p71))

【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后继父位,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为“二十五史”之首。《史记》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注释】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xù):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qiāo):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⑾檋(jú):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⑿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⒀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⒁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

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

⒃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⒄陂(bēi):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

⒅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九座大山。

⒆众庶:庶民,平民。

⒇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说说意思】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他一路随着山势树立标识,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因父亲鲧治水无功被*而难过,因此不顾劳累,殚精竭虑,在外十三年,几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他吃穿都很简朴,尽力敬奉鬼神。居住的屋室简陋,把钱财用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在陆地上赶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就坐木橇,走山路就穿上有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用以从事于开发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他叫伯益发放稻种,教导群众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后来又让后稷赈济难以保证温饱的民众。粮食匮乏的地方,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境内都有粮食吃。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交通的便利情况。

【诵读点拨】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拓展阅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②,怒而触不周之山③,天柱折,地维绝④。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⑤。

(《淮南子·天文训》)

[注释]

①昔者:从前。

②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③触:碰、撞。不周之山:山名,即不周山,传说在昆仑西北,是天地之间的支柱。

④维,绳子。绝,断。   

⑤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说说意思]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谈谈理解]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背背练练]

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

成语: 刑天舞干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