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如何理解舍生取义,舍生取义的观点及理由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13:59:30

2020-09-21 09:20:08 来源:南方日报

舍生忘死之民族传统文化——

舍生忘死,即把生命抛于脑后,将更重要的追求置于生命之上。

舍生忘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无数仁人志士“位卑不敢忘忧国”,舍小家为大家,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挥洒大写的“舍生忘死”。从花木兰从军,到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再到戚继光抗击倭寇、史可法抗清等故事,一一载入了中华文化的恢弘长卷,惊天地、泣鬼神。

舍生忘死是中华红色文化的主旋律。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28年、370多万革命先烈,用年轻生命诠释“舍生忘死”,铸就了共和国的无字丰碑。

在“强起来”的征程中,艰难险阻无可避免,舍生忘死依然是新时代的最强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驰援的情景感天动地。

舍生忘死之精神树立——

舍生取义是舍生忘死的价值诉求。义,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与时俱进,多指正义的事业。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五四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等激励人们舍生忘死;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又涌现出鼓舞人们忘我工作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在过去8个多月的抗疫斗争中,“抗疫精神”应运而生。舍生忘死的抗疫先锋体现中华民族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民族大义,是集体主义的生动展示。这种伟大精神,以其新的时代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舍生忘死之庄严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党中央统筹谋划,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我带头上”!张文宏大夫短短数语燃爆网络,尽显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靠得住、挺得住、舍生忘死的形象。

从为抗疫牺牲的李文亮医生,到疫情中牺牲、推迟婚期的彭银华医生,主动请缨的孝感黄文军医生等党员骨干,抱薪赴雪,义无反顾,以舍生忘死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死换取了人民的生,用生命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庄严承诺。

舍生忘死之时代传承——

舍生忘死凸显了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斗争越是艰险,精神就越显伟大。面对突发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不辞辛劳,人民子弟兵和公安干警日夜奋战、坚守岗位、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这些都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都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都是敢于斗争、舍生忘死的时代传承。正是这一批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擦亮顽强拼搏、无私无畏本色,冲锋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的党员和群众,让舍生忘死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弘扬。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农村基层党建中心主任

编辑:宋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