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3-10-30 07:13:19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开篇如是写到。

纵观高尔基的一生,犹如这只海燕,在社会苍茫的大海上,直面暴风雨,智斗乌云,高傲地朝着自己的方向飞翔。

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1)

图片来源网络 删除联系作者

早年成为孤儿,皮肉之苦换取读书权利

1868年,高尔基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

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

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

一只小小的海燕出生在风雨摇摆的沙皇俄国,但是它用它稚嫩的翅膀拼命的飞翔,只为追寻蓝天。

而通向蓝天的阶梯,便是乘书籍破海浪。

“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嗜书如命,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

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

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

不仅如此,为了读书哪怕遍体鳞伤也毫不在意。

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2)

图片来源网络 删除联系作者

有一次,他到一户富人家做工,读书读得入了神,烧水时把茶壶烧坏了。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他身上打来,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不得不请医生来看。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非常气愤地支持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害怕了,生怕高尔基告她虐待,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高尔基正色言道:“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高尔基以皮肉之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童年时代的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用读书不断的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晚年高尔基回忆其童年说:“我不断地、拼命地学习,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开始真正地迷上了文学……我已经开始考虑,在我的生活中,除了文学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可干了。”

通过读书高尔基拒绝平庸,走上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走上文坛,讴歌底层大众的坚毅

1892年,24岁的他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马克西姆这个笔名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开始走上写作之路。

1898年,高尔基《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高尔基的创作转变方向,主要描写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1年他参加了彼得堡的群众示威,并著文驳斥政府对这次事件的歪曲,因而被捕,列夫·托尔斯泰等曾设法营救。

高尔基曾徒步旅游俄罗斯,深入接触了那些饱受剥削的劳动人民,正是因为这样,他常年被沙皇当局的警察监控着。

年轻的海燕飞上了蓝天,从高处俯瞰大地,并希望给人们带来光明。

在参加革命期间高尔基结识列宁,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权。后苏联十月革命成功,高尔基成为著名作家,其长篇小说《母亲》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

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3)

图片来源网络 删除联系作者

“人必须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远不熄地燃烧着的火光。”

高尔基就是俄国上空那颗最明亮的星,他不仅追求自己理想,还为广大俄国贫苦群众带来光明。

与好友分道扬镳,流浪意大利

革命成功,苏俄面临各种社会矛盾。在苏俄的内战、经济崩溃等方面,高尔基却与列宁有严重分歧,尤其对列宁的知识分子政策尤其不满。

红色恐怖之下不少知识分子遭难。比如作家古米廖夫被“契卡”枪决;诗人布洛克病死。令高尔基痛心。

契卡行动之下,高尔基与第一任妻子发生激烈的矛盾,妻子离去,随之他与列宁的关系破裂。

1921年,列宁以高尔基的身体状况欠佳,以养病为由,安排他前往意大利。

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4)

图片来源网络 删除联系作者

雁群有时也会离散,海燕总是独自翱翔。在失去朋友信任和妻子的爱之后。他还要坚持与暴风雨搏击。

一边治病休养,一边写作,发表《我的大学》、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等多部作品。

“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不管是多么艰难的环境、高尔基从没有忘记读书和写作,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越挫越勇,越飞越高。

重归故土,拒绝为斯大林写传记

1924年列宁去世。1928年,斯大林两次邀请高尔基到苏联全国各地旅行参观,高尔基看到了苏联的蓬勃景象,感到非常惊喜,决定留下来。

回到苏联的,高尔基担任了苏联作协主席,极大的推动了苏联文学的发展。

高尔基虽然在斯大林盛情邀请之下回到了苏联。但是斯大林依旧把高尔基当作他加固政权的一颗棋子。

利用政权,让陪同的国家安全人员和当地政府代表,向高尔基介绍苏联取得的成就,让高尔基以随笔集《苏联游记》的方式,为苏联劳改营制度铺路。

高尔基要求可以劳改营说些好话,但必须改善囚犯的生活和劳动条件。

在这桩政治交易中,高尔基赞美了劳改营,斯大林却没有兑现诺言。两人关系开始疏远。

后来斯大林让高尔基为自己写传记,高尔基推三阻四不愿动笔。1936年儿子死于车祸。伤心的高尔基从儿子的墓地回家后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

有资料记载,高尔基是被斯大林暗*而死。

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5)

图片来源网络 删除联系作者

在一场政权的厮*之中,这只海燕永眠在苏联的大海上空。但他的灵魂依旧徘徊在世界的上空,并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飞翔蓝天。

他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令人后悔的是时间。”

高尔基做了时间的主人,他让自己作品代替身体的躯壳更长久的陪伴人们。

回顾“高尔基”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着苦难。(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的意思)。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在苦难中顽强的毅力自学,积极的面对生活,对人们保持积极的态度,才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

高尔基来自哪一个国家,高尔基的背景是什么(6)

图片来源网络 删除联系作者

高尔基最忠诚的朋友就是书籍,给予他力量,照耀着他前行。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他在读书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和真谛,并且不管处于何种处境,他一生都在践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并且不断向高处攀登。

他就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时至今日,他还在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