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近15%的青少年,会用自残的方式处理情绪危机。大部分自残/自伤的青少年,目的并非结束生命,而是希望「痛觉转移」,也是在发出求救讯号......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关注
文:实习记者苏逸涵亲子天下
根据美国精神健康协会(MHA)的调查,近15%的青少年,会用自残的方式处理情绪危机。
其中,超过80%的自伤者会以利器割伤自己,例如自我抓伤、撞头、咬伤、烫伤、饮用有害物质(如漂白剂、清洁剂),或是伤害性的拉扯头发、破坏伤口......等,刻意伤害个人身体的方式,也都被视为自残行为。
美国精神健康协会也指出,大部分的自伤者,目的并非结束生命,但常会采取一种以上的方式自我伤害。
一般大众经常认为自残行为只会发生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但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者Saskya Caicedo和Janis Whitlock的研究中发现,近一半的自残者并没有任何的精神障碍,且任何性别、年龄都有可能出现自残行为,研究中,年纪最小的自伤者只有7岁。
曾担任初中辅导老师、面对过许多个案的科普心理作家海苔熊对亲子天下表示,青少年的自残方式相当多样,且大部分和「社会期待」有关,像男生就不大会采取割腕的方式,而倾向以暴力纾解情绪,因割腕会被视为是阴柔的表现。
为何青少年会选择自残?海苔熊指出,青少年生活中感受到的许多压力会导致情绪问题,但自残行为产生的「痛觉」,可以压过情绪造成的痛苦,当剧烈的情绪来袭,他们透过自伤得到舒缓感、释放脑内激素,就转移掉了心理的疼痛。
自残,藏了想被理解的心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医师黄宇锐也分析,自残通常代表了青少年希望「被理解」的心情,因此,他们在采取自残或是自*行为时,常会透过脸书、IG等社群媒体进行宣告、表达心情,这同时也代表孩子们的「求救讯号」。
黄宇锐建议,家长和老师应提高警觉看待自伤问题,若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可以采取下述6点,来回应孩子们行为底下潜藏的求救讯号:
1、理解并同理孩子:
青少年知道自己被理解了,就能慢慢说出心里的话。不要过度强硬或是着急,可能会造成反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讲心里的话。
2、询问孩子细节:
像是自伤那天跟谁讲了什么等等,不要轻易买单「心情不好」这种说法。
3、分辨清楚孩子的行为:
是自伤还是自*?自伤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得到痛感还是因为情绪无法处理?
4、提供抒发情绪(难过/愤怒)的其他方式和技巧。
5、教孩子如何求救:
给孩子足够的信息,告诉他们心情极度低落时,可以到哪里求救,像是急诊、打自*防治专线或者生命专线。
6、自然的陪伴:
让孩子感觉到有人「在意」他,而不是劝他「不要想太多」,反而要听听孩子在想什么。
无法承受的情绪,用自伤处理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者Saskya Caicedo和Janis Whitlock的研究也指出,自伤多半是为了应付压力和驱赶负面情绪而采取的行为,这样的心理和病人依赖药物的情形类似,都是为了转移痛苦,且透过自伤,他们可以处理无法承受的情绪。
台北、台中荣民总医院精神医学部陈映雪、刘珈倩的研究也发现,自伤行为背后,通常是压力之下,个案的生理反应、情绪控管、压力因应等问题解决机制的失能。
其中,童年受虐、遭遇创伤、受过度严苛管教,或是被同侪排挤或霸凌的青少年自伤行为高度关联,儿童与青少年若有忧郁或自*意念产生,发生自伤行为的机会往往会增加。
若家庭能适时给予关怀,或是有老师及同侪的支撑,出现自伤行为的机会通常会降低,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同侪互动,都是减少自伤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孩子青春期突然睡不着,吃太多,老犯错……出现这9个行为改变,父母一定要注意!儿童、青少年的忧郁迹象,不一定是外表上的低落,其实青少年行为上的改变,更可能是忧郁的早期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