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文 视频、图片由中国义乌网记者车志蒙提供
今天,又是被小学生霸屏热搜的一天。这一次,他们做出了语文课本里的竹节人,站在课桌缝隙间两两搏斗的滑稽样子,勾起了“80”“90”后的满满回忆。
“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都做,哪个同学的课桌有大缝那就是最好的演武场。”
“学以致用,这个教学方式很好。”
这波回忆*,引得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光“美丽浙江”的抖音号里,就有3600多条评论,7万多点赞。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发现,《竹节人》是六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而视频里的这群孩子,来自义乌东河小学六年级六班。布置他们做竹节人的,就是语文老师楼萍萍。
得知真相的网友又忍不住感叹:“原来是义乌的,难怪了。”
国庆假期语文作业:做一个竹节人
视频会上热搜,东河小学的语文老师楼萍萍自己也很意外,今天,她接了好几家媒体记者的电话。
“其实以前上到这一课,也叫同学们做过。没想到这次其他老师拍了视频,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楼老师已经有十多年教龄,《竹节人》是新版语文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按照上课进度,国庆假期之后,班里正好要学到这一课。
放假前,楼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个任务——回家做一个竹节人。
竹节人怎么做?课本里其实介绍得比较详细: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怕同学们不会,楼老师还特地找了一些资料供参考。“大体还是让同学们自己摸索。”楼老师说,这篇课文没上过,摸索的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同学课文的预习能力。
而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也是将实践活动和语文相结合,考验孩子的动手能力。“竹子要锯开,还要打孔,将绳子穿过,工具性是比较强的。”楼老师介绍,这也与学校重视劳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