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肉黑色的怎么回事,桂圆肉为什么有白的和黑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10:18:13

桂圆肉黑色的怎么回事,桂圆肉为什么有白的和黑的(1)

查看炉火、添柴。

桂圆肉黑色的怎么回事,桂圆肉为什么有白的和黑的(2)

观察龙眼肉的烘制情况。

桂圆肉黑色的怎么回事,桂圆肉为什么有白的和黑的(3)

谭大爷的女儿在剥龙眼肉。

在骄阳似火的8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夜守在炽热的炉火前,只为了赶在龙眼上市的一个多月里,烘制桂圆肉。手工剥、柴火烤,代代相传的手艺,在博白县三滩镇流传,一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几乎足不出户,一家老少齐心协力赶制桂圆肉。

65岁的谭大爷是三滩人,已随子女定居玉林、安享晚年的他,一到时节也心痒难耐,不顾子女反对,执意要返回家乡烘制桂圆肉。儿女不忍老父自己返乡操劳,在玉林城区帮他新建烤炉。日夜守在烤炉前的老人笑着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一个多月的制作期,老人吃睡都在烤炉旁

7月底,眼看龙眼大量上市,谭大爷坐不住了,几次跟子女说要回三滩老家烘制桂圆肉。去年老人拗不过子女,回老家只做了少量桂圆肉给自家吃。今年他决意回去重启炉火,烘制桂圆肉出售。

“他回家自己做太辛苦了,在玉林城区做的话,我们大人小孩都能帮剥龙眼肉。”七八岁开始帮父亲剥龙眼肉,谭景光知道,制作桂圆肉需要人手。说服不了父亲,他只好借用亲戚的老房子,帮父亲新砌了一个烤炉。

从外观看,烤炉像一间小房子,两端均装了木门,底部中间是灶口。打开木门,一股浓郁香甜的龙眼味扑面而来。里面是一个十三层的铁架,上面摆满了簸箕,簸箕里放满了龙眼肉。铁架中间有一个鼓风机,能让炉内的温度均匀。

烤炉外墙上挂着一个温度计,此时炉内温度有60℃。记者站在炉前,一阵又一阵的热浪逼近,酷热难耐,尽管身后有风扇吹着,但很快就全身冒汗了。蹲在灶口前烧火的谭大爷衣服早已湿透,豆大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滴,脸庞被柴火映得通红。

烤炉左前方摆放着一张睡椅,旁边小桌子上有一个保温饭盒。烘制桂圆肉要用新鲜龙眼,制作期只有30多天,一般是7月底开始、8月底结束。为了能多做点,谭大爷吃、睡都在炉前解决,24小时不停火地烘制桂圆肉。

添了一把柴火后,谭大爷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坐在凳子上抽起了水烟。因为炉火日夜不停,晚上每隔三四十分钟,老人就要起来查看火候。

“到了我这个年纪,每天睡四五个小时也够了。”谭大爷笑着说,深夜困了就抽几口烟解乏,烤炉里烧着火,屋里太热了,他就到外面走走、乘凉。子女们白天都要工作,晚上老人不肯让子女帮守炉。

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桂圆肉,供不应求

谭家父子自豪地向记者描述家乡此时的盛况: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桂圆肉,上至九旬老人,下至几岁小儿,一家老小齐动手。龙眼烘烤前先要剥皮去核,需要大量人工。此时就算是圩日,镇上也很少人赶集了。

“在我们那里,已经形成产业了。销售龙眼、收购桂圆肉都有专门的人在做,我们根本不用担心销路,我叔在家购买不到生果反而发愁,需到宏进市场来买。”谭景光指着一大袋烘好的桂圆肉说,开炉才9天,熟人、朋友就订购了150公斤。这些桂圆肉若拿回去卖的话,还没到三滩镇,就会被人抢着收购了。

从开始帮家人剥龙眼肉到自己掌炉烘烤,65岁的谭大爷做了几十年桂圆肉。从上世纪60年代单纯用手剥,70年代有了龙眼夹(去龙眼核的小工具),到如今烤炉改良,加装了鼓风机、温度计,可谭大爷烘制桂圆肉还是保持了传统的手工艺:手工剥、柴火烤。

因为经常帮父亲剥龙眼肉,谭景光双手的拇指均已脱皮。他说,镇上有人试过用机器来剥皮去核,这样一来虽然省事,但也导致龙眼的糖分、果汁流失,烤出来的桂圆肉口感并不好。

烘制桂圆肉,大多选用肉厚结实的石硖,最关键的一道工艺是烤。若烤得不好,桂圆肉成黑色,只能卖30多元/公斤;烤得好的桂圆肉色泽金黄、香甜软糯,1公斤能卖到140元。

桂圆肉从生果到成品,要烘烤10小时-12小时。谭大爷的烤炉有13层,新鲜剥出来的龙眼肉从底层开始,根据烤制的情况层层上移,炉内温度的控制也有讲究,一般是50℃-60℃。

“你摸到这些果有点刺手了,也就是烤干到了六七成时,就要把果肉一颗颗地翻过来,我们叫做脱簸,这时炉内的温度需控制在60℃以内。”谭大爷把手伸入烤炉内,一边摸着炉内的龙眼肉,一边跟记者介绍烤制技巧。

几十年的操劳老人对这门传统手艺有了感情

“小时候老家的路不通,我爸就用肩挑、车拉,把生果运回家做桂圆肉。”谭景光记得,那时候,凌晨3时许父亲就骑着摩托车去广东廉江、高州,到果园里寻找好的龙眼,看好了还要找人摘果、装车。晚上10时许,父亲用摩托车拉着150公斤龙眼回到家。一天来回跑300多公里。剥完龙眼肉刚睡下的他们马上起床,与父亲一起把龙眼卸车、摊开晾置。

谭景光说,每到这个季节,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母亲会带着他们兄妹提前把农活干完,村里其他人也会早早做完收割、插秧等农活,以便腾出人手,专心做桂圆肉。“那时家里没什么收入,我们几兄妹的学费就是父亲淌汗挣来的。”

如今谭家兄妹早已成家立业,父母不用那么操劳了。然而每年一到龙眼上市时节,谭大爷就念叨着要烘制桂圆肉。子女极力反对,谭大爷却淡淡地说: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不能断。看着父亲劳作的背影,正在剥龙眼肉的谭景光渐渐读懂了父亲对这门手艺的执着和感情。

原标题:为了赶时节,65岁老人吃睡都在烤炉旁,烘制桂圆肉24小时不能停火,当年几个子女的学费就是这样淌汗挣来的,老人说——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