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廷军 朗读:梁雅 李民 朱杰
现在正值“三秋大忙”季节,“三秋”是指秋收、秋耕、秋种,是鲁西南地区一年之中最忙的季节。
周日回到老家,秋收已经结束,正值秋耕的时段。站在广袤的鲁西南大平原深处的土地上,看着轰鸣的机器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小时候经历的农耕场景不由得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开来。那时候田野里也很热闹,不过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牲口的鸣叫和人们来来回回忙碌的身影,是人欢马叫的场景。
驮车
1.驮车
或许也可以写成 “拖车”,在鲁西南方言这个“驮”或者“拖”应读成四声,但在最后音调要上扬一下。
驮车,主要是在农耕的时候才用到它,用来运输犁、耙(bà)、耧(lóu)等农用工具。犁、耙、耧都是比较笨重的农具,如果是人们手抬肩扛运送到地里既费劲又费事。古时候地排车也没有普及,人们为了运输笨重的农具,就发明了驮车,因为方便使用,就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在使用。
驮车,没有轮子,按道理来讲不能称之为车,但可以驮犁、耙等用具,起到了车辆运输的作用,所以才被人们称之为“驮车”。驮车其实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形状类似四脚朝上的方桌子,就是没有桌面。下面接触地面的两根方木比较粗大,顺着路面,四角竖立方木,顶上再用横木相连,全是卯榫结构。驮车的前面安装一个铁环,用于连接耕绳,用的时候就套上牲口,把犁、耙等农具放在上面拉到地里面去。
素描 驮车
驮车,类似东北的爬犁,是靠滑行前进的,虽然它的构造简单,但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才智。接触地面的两根木头底面光滑,且前头翘起,既耐磨又能减少前进的阻力。木头和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降低了压强,可以防止驮车在雨天陷入泥泞之中不能前行。所以,驮车在很久之前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可以在上面铺上门板,人坐在上面,让牲口拉着去走亲戚,特别是在冬天下雪的季节,像是鲁西南的“爬犁”。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起,谁谁谁家的媳妇是坐着牛驮车被娶进家门的。那时候如果谁家的婚期赶上连阴天,道路泥泞的连人行走都很困难,但是又不能改变看好的日子,总不能让新媳妇走着进婆家,就有人想到了使用驮车这一运输工具。驮车能在淤泥地上滑行,放上门板可以坐人,于是便套上驮车,赶着牲口去娶亲。即使新媳妇再不情愿,也得坐着驮车出嫁,因为那时候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古代犁地图
2.扶犁
犁,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农耕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西南的农村还在采用牲口拉犁的方式来耕作土地。
单单从对犁的构造部分称呼来讲,应该是几千年未变,也反映了鲁西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犁辕、犁铧头、犁面子,都是犁的构成部分,农村人一直这样称呼,既是方言土语,也是书面用语。犁辕,早期为木质,后改进为铁制,是犁受力的主要部位,唐朝的时候将直辕改成了曲辕,更加方便耕作,这就是有名的“曲辕犁”。犁铧头和犁面子,老家也是一直这样称呼,主要作用是用来开垄沟和翻土。
鲁西南地区的土地都是旱地,一只牲口的力量有限,拉犁拉耙拉不动,一般是两个牲口合在一起使用。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一家如果喂养两头牲口的话还是养不起的,一般近门或邻居之间的牲口联合在一起使用,叫“搿犋” [gé jù],也有人叫“合犋”。“ 搿犋”这两个字都是生僻字,一般人不知道怎么书写,但是却是鲁西南农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词语,现在农村都不喂养牲口了,也不用牲口犁地了,“搿犋”这个词语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