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打垒和垒墙的区别,干打垒优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07:31:14

[编者按]:六七十年代,搬迁到三线厂的职工、家属大部分都居住过“干打垒”的平房。就连生活中离不开的厕所,也是土得不能再土了。就这样的旱厕所,一两千人的生活区才只有4个。为什么?因为当时国家本来就没钱,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又要备战,又要搬迁一千多个企业和数百万之众到三线。为了尽快建成三线厂,当时要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车间厂房,再逐步改善住房和完善生活设施。因此,生活设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打墙,青瓦房,纸吊顶,砖铺地,开小窗。有很多职工、家属竟然在这种阴湿、透风的泥土房里居住了几十年。

干打垒

下面说说甘肃平凉当地人的建房。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干打垒盖房,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大人们干这些活。有时候还帮着干点力所能及的小话。

平凉地处黄土高原,到处都是黄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黄土作为原料来盖房,围院墙,砌炉灶,盘烷就顺理成章。

干打垒和垒墙的区别,干打垒优点(1)

干打垒包括打墙、打基子、拓炕面子三个方面。

右图就是黄土高原人打墙的典型场面。打墙前先要在新建房的旁边挖个坑,倒上水,使干土有合适的湿度,便于粘结。

所用的主要工具有三种:图中所示的墙板、墙椽、顶杆,还有没有标示出的杵子,这些工具各地稍有不同,但大同小异。

墙板是搁在墙的两头,决定墙的长度。有木板做的,也有四、五根木椽捆在一起组成的。墙椽一般有六根木椽组成,也有用木板的,我觉得木椽要好用些。把六根椽分两组,两两相对用稻草绳子绑在一起,紧贴在两边的墙板上,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子,再往框子里面填满土。两三个人站在上面,用赤脚把土踩均匀,再用杵子一下一下砸实。杵子一般是半球状的铁块,中间有个盲孔按个木把,上头按个横的抓手,两只手抓起来,按次序一排排砸实粘土,在土层表面形成密集排列的半圆坑。一层打好后,割断草绳,把草绳留在土墙里。再向上翻一层,再绑好墙椽,再装土打第二层。这样,反复更替,直到墙体高达两米左右,最后的一层要用土堆成尖顶,用木板拍光,便于雨天流水,保护土墙。一般墙高打到2米左右就可以了,再高,用铁锹装土就比较困难了。

盖房时,先用干打垒打三面2米高的墙。房子的后墙要4米高左右。侧墙是三角形的,以形成排水坡度。土墙以上的部分就是用基子垒的,也可以用基子作围墙,但是,工作量大,比较麻烦些。砌灶,盘土炕也必须用基子。

下面说说打基子。基子的尺寸约为长30公分,宽20公分,厚5公分。打基子的基本工具是基圈、杵子、磨盘、铁锹,䦆头。基圈就是打基子的模子,由可以分离的几根木头组成,围成长方形的开口,使基子成形。这里用的杵子基本样子和打墙的杵子一样。但是,它的杵头一般是石头的。它的地面比基圈稍大,所以,只挨着杵打一排,就可成形。废旧磨盘片是垫在地里作为硬实的基础,在上面打基子的。

打基子时,先要焖土,就是在土里浇上适度的水,让土变潮湿,增加它的粘性,但是,湿度要合适,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把基圈子放正在磨盘上,抓一把草木灰撒在基圈内壁上,这样便于打好的基子从基圈里取出。然后用铁锹铲满土,赤脚踩几下,双手抓在手把的两头,抓起杵子再使劲砸下去,一下一下地砸打夯实,使湿土结实地填满基圈,打好了后,再用脚后跟使劲踏几下基子的四角,轻轻地打开基圈子,搬起基子,慢慢地整齐地堆成一行,再一层层垒起来,形成一面基子墙。基子间要错落有致,保持一定缝隙,便于通风干燥。一直等到干透了就可以用了。打基子的要领是“一块基子三锹土,连踏带杵二十五”,基子要打实才能用双手夹住放到基子架上,质量不好的话,就是端到架上,再垒上去十几层,底下的不堪重负散了,整个一架基子全都报废了,就会真正的半途而废。

和许多北方人一样,平凉人睡的是土炕。土炕一般盘在靠近窗户的一边。三面贴墙,一面用基子砌起半米多高。形成一个方形槽。在里面用基子堆七八个支点,把炕面子的四角担在这些支点上,把缝隙用泥填好,表面再抹一层光泥。干了以后再铺上竹席子,冬天再铺一层羊毛毡,垫上褥子,就可以睡觉了。烧火炕一般用的是木工产生的木屑(刨花、锯末),晒*马粪,还有在野外荒地上铲来的草皮。用柴火做饭炉子里烧下的带火灰烬,铲些填到坑洞里,就可以把炕点着。为了使坑面温度均匀,用一个推耙把坑里的燃料搅开、拨匀。不过,有时候火烧得太旺,或者没有搅匀,太集中,就会把炕席、毛毡、褥子烧个洞。

作炕面子也用一个类似打基子的炕面子圈,即模子。只是尺寸大些,大约长一米宽80公分厚6、7公分。它是用掺有麦草的泥巴做成的。干到九成左右时,轻轻洒点水,用泥抹子使劲反复压光抹平。干透了就可以用了。

后来,条件好些了,就有所改进。炕面可以用水泥板,或木板铺。炕里填的燃料就用上了煤沫子。点燃一次,可以热到一个礼拜。

泥土筑新居

我们初到三线的住房是泥土筑的“干打垒”宿舍。1966年初夏,建华园开始建设三线“干打垒”新居。

这年春末夏初,平凉麦田里的麦子才长到半尺高,绿油油的麦苗儿,在春风中翻起波浪,玉米、谷子也已播种到地里,当地农民迎来了第一个休闲期,但是,他们没有像往年那样得到休息。离得最近的三天门、五里墩、养子寨、南坡的农民,在生产队长带领下,来到“干打垒”施工工地,为即将从天津搬迁来的职工、家属建造宿舍。按当时的政治形势,建设三线算是一项政治任务,参与“干打垒”施工的农民,他们感到承担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

这里,昨天还是沉睡的土地,农民建设队伍来到之后,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工地上看不到任何建筑材料,施工工具也只是那几样儿:木板、铁锹、夯,他们这是要建什么样的房子?怎么这么简单?

当时,只有负责建设的总指挥李智文及几个负责土建施工的人员知道:那些农民是在为即将搬迁到这里的职工、家属建“干打垒”宿舍。

“干打垒”?“干打垒”房子是什么样儿?连李智文以及他手下的天津派来的小分队员恐怕也没见过。

几天过去之后,人们看到了农民垒墙的方法,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一夯一夯地夯实,然后一截一截交替往上垒,垒到规定高度,架上木梁,铺上木笆,摊上泥草,盖上鱼鳞瓦,一栋房子算是建成了。房子内外装修也是很简易,没有现在那么复杂。外墙抹一层白灰,安装门窗,内部吊个纸糊顶棚,墙面刷成白灰,即可以住人了。

干打垒和垒墙的区别,干打垒优点(2)

(这些农民正在为即将搬迁到这里的职工家属建“干打垒”宿舍)

看到了建房的过程,看到了建好的白墙、灰瓦的房子,人们这才明白:这种简易的土房,甚至还不如农民居住的房子,就叫“干打垒”。

“干打垒”这个词,是大庆人给起的,当时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据说“干打垒”最早出现在大庆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几万名石油工人集中到大庆,居住在帐篷里,冬季来临帐篷不抵寒,油田动员干部、家属按照当地农民造房方法,就地取材,在极短时间内造出来的房子,甚至,比农民的房子还要简易得多,大庆人送给它一个美名——“干打垒”。

不用说,“干打垒”房子里是不设厨房的。

同样,“干打垒”房内也是不设卫生间。

因为,“干打垒”房子里没有上下水管。

农民干活,一个人顶城市人两个。太阳刚刚露头,他们肩上扛着铁锹便来到工地,一直干到晚上看不到太阳才收工。

他们这样拼命地干,邱祖信等人仍然嫌建房进度慢。每天夕阳西下时分,邱祖信、沈鸿勋还有马科长陪同总指挥李智文、李文波检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每次检查结束,二李都不忘叮嘱沈、邱、马,天津打来电话,八月底九月初,第一批搬迁人员到平凉,你们一定要加快进度!不能让来到三线的人没有房子住!

那一年,老天爷真够给脸色,天空中乌黑的云翻来覆去,雷声响彻云霄,可是,一滴雨洒不下来。有人开着玩笑:老天爷也在搞“干打雷”呢!

三天门、五里墩、南坡、养子寨几位队长,乘着老天爷给脸,像赶羊的羊倌,在民工屁股后面督战。其实,那个时代的农民参加过多次政府组织的会战,只要一声令下,没有一个人掉队拉稀。这次建设建华大院,几个村的民工都是把建房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各个甩开膀子都像参加大会战那样,热火朝天奋战在自己承包的施工区内。

短短几个月,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干打垒”房子摆在建华大院工地上。

干打垒和垒墙的区别,干打垒优点(3)

正在建设的干打垒宿舍

每栋十二间,可住六户人家。

望到相继建好的白墙、灰瓦的干打垒房,平常总是紧绷着脸儿的李智文,咧开了两边嘴角;从来不抽烟的李文波*,破天荒地伸手要了一支香烟填在自己嘴里,没待一分钟时间,他便把一支宝成牌香烟连吸带嚼把它消灭掉了。当晚,负责三线建设的几个人凑在一起,炒了一大盘鸡蛋,端起“金徽”小酒,畅谈起下一步建设计划……

这些农民正在为即将搬迁到这里的职工及家属建“干打垒”宿舍。

“风水”建华园

建华园,在平凉曾经很“神秘”过一段时间,后来成了远近很有名气的单位。

从平凉城出西门(那时城门已拆除,只剩下一段残缺的城墙),走下一个很大的坡,再过西新桥,沿一条砂石土路,一直朝西五六华里,走到尽头,夹在马路两侧的那个很大的单位,便是建华园。

我来到三线之前,听到不少关于三线单位建在靠山、分散、隐蔽无人的大山沟里。亲戚们听说我们一家要去三线,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大米、食用油以及固体酱油装了一大箱子,运来三线。

然而,当我第一脚路进建华园的时候,我被这里的景象惊呆:建华园不但没有钻进大山沟,而是在风景秀丽的崆峒山脚下、著名的泾河之畔!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天。白云像盛开的棉花朵儿,漂浮在碧蓝碧蓝的天空。

从天津出发时还穿着短衫、短裤,到达这里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我突然感到,平凉的秋天比天津真得来得特别得早。

听到早早来到这里的建设小分队人员说过,这里的夏天不热,午睡的人,还要把棉被搭在身上。我真正体会到,这里是一处绝好的避暑胜地。我很纳闷,中央首长夏天避暑、度假为什么不选择在这儿?这儿是距京城太远?还是没有海?

气候好,风景更好。为了饱览建华园周围美景,第二天早晨六点,我迫不及待地与刘礼明、秦书义一起出发,走了七八华里来到崆峒山脚下。选择现在水库(那时水库尚未建,是泾河)边上一处缓坡,撅着屁股一步一步爬上去。尽管几十座庙宇被红卫兵扫“四旧”了,我们仍然欣赏到大树参天的崆峒山的美景。后来,我不下十余次登临过崆峒山,但当它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我却一次都没去过,真是感到莫大的遗憾!

太统山是和崆峒山只隔着泾河的姊妹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为了响应“植树造林、绿化西北”的号召,建华园派去几百人到太统山植过树,我跟着去了,因为只在山坡上植树,没有看出太统山真面目。后来,常听去过那里打猎的人说,太统山绵延几十公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野猪,即使胆量大的猎人,也不敢一个人进去。有时站在建华园,人们也可以观看到雨后升腾起来的云雾,笼罩在太统山顶。

离建华园约一华里的龙隐山(平凉人称它龙尾山)离我们最近,山不高,很有仙气,人们经常去探访。山上有一座庙叫龙隐寺,据说,安史之乱,一个太子住过庙里,后来当上皇帝,把庙改称龙隐寺。去龙隐寺要通过一眼名泉——龙泉滴珠,我尝过它的泉水,清凉清凉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有两个东北军的士兵,因西安事变队伍散了,东北老家又回不去,就出家当了道士,住在龙泉滴珠不远处。他还经常给来到面前的游人,讲述华清池捉老蒋的故事。

干打垒和垒墙的区别,干打垒优点(4)

龙尾山风景秀丽,南北两侧两支泾河源流在这儿交汇。有人把它形容为:一泓泾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可见龙尾山之美了。

那条汇合后的著名的泾河,从建华园脚下流向远方。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能听得到泾河“哗啦哗啦”流水的声音。

建华园包含两部分,工作区和家属区。家属区布满了白墙灰瓦的“干打垒”平房;工作区在没有建办公楼之前,建了七八栋土房,是那个时期的办公室。两区只是一墙之隔,上下班用不上几分钟,抬脚就到。

开始建设建华园的时候。天津老厂派来的三线建设小分队,在李智文率领下,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搬迁的奇迹。

就是这样一个满眼“干打垒”的建华园,寨子街一位老者却说它是个“风水宝地”。

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骑着旧“飞鸽”来到寨子街一个苹果园买苹果,一位看园子老者听出我是建华人,便冲着我说,“建华”可是个“风水宝地“啊!

我这个人从来不注重“风水”之说,也不怎么信奉“风水”,但我想听听老者所说的“风水”是怎么回事,便随口问他:何以见得“建华”有“风水”?

老者操着一口平凉话,不紧不慢地说起建华园“风水”来:“建华园,北枕五指原,一泓泾水流其间;西峙崆峒,南朝太统,山水环抱,俯视平川,沃野千里,田亩围其边,明堂开阔,风气流畅,视野宽广,临山傍水而居;夏日雨后放晴,太统云雾蒸腾而起,笼罩山峰,状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阳斜照,崆峒奇光异彩,景象蔚为壮观。”

最后老者又强调说,你们“建华”实为山、原(五指原)相拥,一水(泾河)相伴的“风水”宝地啊!

老者的话,让我听得云山雾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建华园所处的环境,真像他说的一模一样,一点儿都没有错。

我心里不由地想起,当初建三线时,建华园的地址是谁选的?这人真有神仙之眼力、人性之胸怀啊。我们应该感谢他!

我离开建华园的时候,最让我忘不掉家属院那两排梧桐树,灰白的树杆参差入天,满布着碎碎的叶片迎风飘闪。从大门口望去极目所及正是炫目夺神、金红黄紫晚霞迎着一阵秋风掠过,霎时满天飞舞着渐渐转为金色的树叶儿,如梦似幻。这样的景致是我对建华园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倘若那位老者还在世,会不会把“梧桐树”也加到建华园“风水”之中去呢?

注解:五指原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五条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南部,由南而北依次为梨岭原(即秦铺原)、湫池原、中原、原峰原、平凉市的草峰原。如人手掌伸展出的五指一般,故称“五指原”。平泉镇位于掌心,草峰居首为拇指,原峰为食指,中原地处中指,湫池为无名指,秦铺则为小指。五指原地处关隘,古代是拱卫中原的西大门,是关中去西北诸郡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本文摘自《三线岁月》 主编:马云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