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正反例子,有责无权的经典例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2:49:48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从前601年至前568年一直在鲁国担任执政,长达三十三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季文子在历史上名声很好,其中一个好名声是他非常节俭。据说,他虽然担任了三十多年的执政,死的时候却没有留下一点财物。这让鲁襄公特别感动,称赞他又忠诚又廉洁,号召大臣们效仿他。据说他“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家里没有穿丝帛衣服的妻妾,厩里没有吃粟米的马,府里没有金器玉器。

三思而后行的正反例子,有责无权的经典例子(1)

季文子画像

这对于当时的贵族家庭而言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还可能会传为笑柄。鲁国另一家非常有实力的贵族孟孙氏有一个子弟叫仲孙,他觉得季文子的这种行为无法理解,就跑去跟他说,您作为鲁国的上卿,已经辅佐过两任君主了,但妻妾都穿廉价的麻布衣服,马吃粗糙的马料,人家会认为您过于吝啬,而且被其他诸侯国听见了,他们也会由此而轻视鲁国。季文子回答说,我也想让妻妾穿戴好的,让马吃精的,但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老百姓,他们吃的穿的都很差,七我作为国相,是不应该那么做的。何况我只听说过用德行荣誉来为国增光的,没听说还有用妻妾和马来给国家增光加彩的。

仲孙的父亲孟献子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惭愧,把仲孙关了整整七天。仲孙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此以后厉行节约,风气所及,鲁国的贵族们也都克制自己,改变了之前铺张浪费的奢华生活。

三思而后行的正反例子,有责无权的经典例子(2)

季文子石像

季文子的另一好名声是小心。小心到什么程度呢,大家都说他凡事都是三思而后行,左想右想还得再想想才去做,可知他有多小心。举个例子,他要出使晋国,下属早已经准备好了聘礼,但他又让准备好遭丧的礼仪,随从都不明白他的意思,他解释说: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意思是凡事都要做到有备无患。

季文子想得太多了,坏也正坏在想得太多。鲁国卿公孙归父一直很看不惯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掌握鲁国大权,国君势力弱小的局面,因此策划借助晋国的力量除掉三家。可惜,计划暴露,季文子于是纠集国内力量,把公孙归父驱逐到齐国。经过这一事件,以季孙为首的三家势力更强,地位更巩固。

前608年,公子遂弑鲁文公而立鲁宣公,身为正卿的季文子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讨伐弑君的公子遂。反而是在公子遂替鲁宣公讨回来一个齐国媳妇之后,自己巴巴地跑到齐国,贿赂齐国的国君大臣,求取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回来之后,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够稳定,便又带兵修建诸、郓两座城池,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这样一来,即使鲁宣公不喜欢他,一时间也拿他没办法了。

三思而后行的正反例子,有责无权的经典例子(3)

季文子庙碑

所以笔者认为,季文子虽然平日里生活朴素,但这些行为恰恰体现了他的贪心不足。他与汉朝的公孙弘王莽一样,平时矫饰求取声名,但事实上却不是那么回事。由此,张燧认为孔夫子在《论语》中评价季文子的“三思”说“再,斯可矣” ,并不是称赞他的小心谨慎,而恰恰是说小心谨慎想两遍就可以了,想第三遍,想来想去就可能私心太重,反而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得太多也不好, 《中庸》 说要“思之弗得弗措也” ,没想清楚就别去做; 《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 ,想一遍,再想一遍,又想一遍,坚持下去,即使自己先不清楚,鬼神也会帮助你想明白的;吴臣劝诸葛恪要十思,这些其实都是错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