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的四种类型,今天介绍的湿地植物有哪几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08:28:47

来源:绿色中国

湿地植物的四种类型,今天介绍的湿地植物有哪几种(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湿地为全球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库。同时,湿地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生物多样性是支撑地球生命的系统,是指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在地球表面无处不在,它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生物多样性是完整的、和谐的、浑然一体的,它体现了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如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湿地的灵魂。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湿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生物多样性则为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条件,也为运用水资源服务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湿地植物的四种类型,今天介绍的湿地植物有哪几种(2)

我国湿地类型丰富

湿地是基因库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庞大的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湿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

一是生态系统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湿地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在湿地分类中得到体现。湿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我国湿地划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不同的小类。不同的水文、地貌、土壤、水化学和气候相互作用,产生湿地生境的多样性,高的生境多样性可以保证高的物种多样性,许多物种可以适应范围较广的生境,表明在这些物种中存在高的基因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与生存保证。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及环境, 保证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昌盛。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破坏, 随之而来的将是湿地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和湿地环境恶化,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形和无形的湿地产品。

二是物种多样性

湿地是许多生物的栖息生境,其间的生物物种多种多样。中国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为湿生、水生生物物种创造了丰富的栖息生境。中国湿地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现有资料初步统计,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76种,隶属于815属225科,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919种;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野生动物共有25目68科724种(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鸟类12目32科271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兽类7目12科31种。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三是遗传多样性

湿地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湿地遗传多样性即是指存在于湿地生物个体、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包含染色体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和DNA多态性三个方面。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湿地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为形成纷繁多样的基因创造了条件。湿地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依赖湿地而生存,任何一个物种或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在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生物的进化,筛选和改良能作为商品的物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遗传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生产量和改良生物品种,人类通过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化的生物基因工程,成功地培育了新品种,不断扩大作物的适应范围,提高作物生产力。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某些类型湿地超过50%已发生转变。就湿地面积变化来看,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67%,德国57%。其间,由于过度开发、毁灭性捕捞、污染与淤积,全球约有20%的珊瑚礁已丧失。由于过度排水、建坝和工业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位于伊拉克南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公顷减少到今天不足400公顷。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约有35%红树林已经消失。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众所周知,地球上只有2.5%的水是淡水,可供人类使用的不足1%,目前全世界还有22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所以说,保护湿地,保护更多更好的淡水资源,对人类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共同的美丽家园里繁衍生息。

湿地植物的四种类型,今天介绍的湿地植物有哪几种(3)

滩涂湿地

我国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我国湿地面积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纵横交错的湿地密布广袤的大地,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所有的湿地类型,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资料显示,我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我国有湿地鱼类1000多种,占我国鱼类种数的1/3。在我国所有的湿地鱼类中,内陆淡水特产鱼类种类达410种,占我国鱼类种数的14.6%。

为通过地方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推动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签署,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现有172个缔约方。

中国政府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通过推进湿地立法、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指定国际重要湿地、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开展湿地调查监测和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全面强化湿地保护管理,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湿地保护法(草案)》,28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湿地立法。2016年11月《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印发后,出台国家湿地保护管理制度14项,指导各地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制定83项省级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五年来,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多个。

同时,按照湿地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初步建立起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五年来,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64处;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899处,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的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十三五”期间,我国还不断加强湿地监督管理,先后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湿地监督管理范围,推进滨海湿地资源保护。修订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湿地公园的负面清单。期间还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开展了专项调查,摸清了全国红树林底数,并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湿地保护工作持续发力。

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令人欣慰的是,各地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共同勾画出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同心圆。四川邛海湿地加大恢复工程建设,使邛海水域面积恢复至上世纪鼎盛时期的34平方公里。云南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投入资金300亿元进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使得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2015~2019年,苏州市15个湿地公园内鸟的种类、种群数量分别增加46.2%、94.9%。

当人类懂得感恩,自然总能给我们更多的回馈。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给动植物提供了生活场所,更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很多地区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利用有限土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生态效益,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没有湿地之美,人类也将失去心灵的激荡和对美的感知。因此,为了自己,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看到原始的湿地之美,我们必须保护湿地,珍爱生命的栖息之所。(文/艾维 《绿色中国》2021.2B)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