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迭里口岸海拔,乌什别迭里口岸图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20:16:4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新疆有30多个边境县(市),数万名群众护边员配合护边守边(引题)

“这里是祖祖辈辈守护的家园”(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潘路路

在祖国最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8号边境巡逻执勤点,劲风刮起,寒气逼人,坚守在这里的女子护边队员正在迎风巡逻。

新疆有30多个边境县(市),与8个国家毗邻,全国陆地边境线中,有四分之一位于这里。在这边境线上,共有数万名群众护边员配合民警等开展着护边守边工作。他们在维护边境一线的安全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

每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

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城坐车向别迭里口岸方向出发,笔直的柏油路两边是高耸的白杨树,一路向前,树木渐渐消失,柏油路也渐渐被荒芜的戈壁滩吞噬,远处尽是光秃秃的山脉,这就到了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

“每隔2公里左右就有边境巡逻执勤点,他们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每个牧民就是一名哨兵。”库热力边境派出所相关负责人介绍。8号边境巡逻执勤点是一个女子护边队,大部分队员来自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

“巡逻时,我们配备了国旗、望远镜、头盔、防刺服、钩镰枪等,每小时派出两组4人进行巡逻。”女子护边分队的古丽·布韦告诉记者,每人来回要走五六公里,由于是山路,徒步差不多近两小时。苏农·卡库其是分队队长,她的爱人卡孜拜克·托合提当护边员10年了,夫妻虽同在一个辖区,卡孜拜克却在80公里外的另一个巡逻执勤点,一家人聚少离多。

别迭里山口常年大风沙,海拔最高有4200多米,紫外线强,气候恶劣。苏农·卡库其说,有时连续24小时下暴雪,护边巡逻小组几班倒,不停地走,用脚把巡逻路硬生生地踏出来。衣服都被冻成了冰碴,里面的内衣被雪水浸透。有时候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巡逻回来口罩上都冻满冰霜。

生活在亚曼苏乡阿依丁村的肉孜·萨地克,也是第二代护边员。他12岁就跟着父亲去守过边。从小他就常常听到父亲说,“没有边境的安宁,没有祖国的稳定,哪来的幸福生活。”肉孜和两个弟弟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父亲护边一辈子,如今他走了,我们要接好父亲的接力棒!”肉孜·萨地克说。

守好家园才能幸福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乌什县人,从小就常听爷爷说,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守的家,一定要守好,我们家人边放牧边护边,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古丽·布韦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六口除了两个孩子,四人都是护边员,每个人每月有2000元收入,家里还有羊、马和牛,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以前住土坯房,没水没电没煤烧,现在有电视、有自来水,有电暖器,还有手机,可以上网,一点不比城里差,社保医疗都全覆盖,没后顾之忧。”古丽·布韦说。

由于护边员是轮班执勤,可以边执勤边生产,也允许将牛羊带到执勤点上,业余时间可以兼顾饲养家畜。“以前刚来山上,我们一家住破毡房里,冬天条件很艰苦,要到河谷挖一个洞穴勉强过冬,后来政府给我们免费在山上盖了抗震安居房。”现在,肉孜·萨迪克家饲养200多只山羊,每月工资足够生活开销,他后来又在乡里买了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古丽克孜·牙森从小生活在山脚下,家里以前靠放牧为生,这几年她家搬进了新房子,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听说招护边员的消息后,她主动写了申请书,于2017年5月加入护边员队伍。目前,她家住在尤喀克亚曼苏村,离8号边境巡逻执勤点18公里。起初她们巡逻是步行,每天往返要走几十公里路,经常天不亮就出发,夜幕降临才到家,每天常备的食物就是馕和水。

2019年,政府在沿边路段建了19个执勤点,修了柏油路,解决了她们巡逻路远、食宿不便等问题。

不挂军衔的迷彩

上世纪80年代,12岁的肉孜·萨迪克就跟随父亲一起放牧守边,搭建了一个小毡房,用石头架起一口锅烧水做饭。遇到下雨天,生不着火,就啃一口干馕,那时候护边的主要任务就是注意边境安全,发现可疑人员,就骑马到生产队报告。

现在放牧时,肉孜·萨迪克还要查看边境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还要停下来仔细查看,遇到边境铁丝网有损坏的,掏出随身携带的工具进行修补。

在肉孜·萨迪克心里,守边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会放弃也从未后悔过。对他来说,最希望守边这份工作能够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我们喜欢这身迷彩,虽不挂军衔,但我们跟军人标准一样要求自己。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就是想留下来为家乡做点事,再说家乡不差啊,一年四季都特别美,国家强大,人民幸福,一点不觉得苦。”苏农·卡库其说。

责任编辑:肖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