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筷子做蝈蝈笼做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8 21:12:28

一次性筷子做蝈蝈笼做法,(1)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段永亮 董肖飞

蜿蜒流淌的千年大运河载着厚重的文化,滋养着沿线百姓,衍生出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沧县姚官屯段全长11.9公里,在姚官屯镇的高官屯村就有一位文化名人——魏清发,他是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秸秆扎编”项目传承人。

一次性筷子做蝈蝈笼做法,(2)

秸秆扎编作品“红船”。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摄

家住大运河畔的魏清发,今年64岁,8岁时因为姑父送的一个漂亮的宫灯结缘秸秆扎编,从而迷上了这门手艺。“我姑父王树廷是‘王氏秸秆扎编’第三代传人,到我是第四代,我从小就喜欢这门手艺,跟随姑父学习后,下定决心学好这门手艺。”魏清发这一坚持就跟秸秆扎编这门手艺打了56年的交道。他凭着一腔创作热情和不断努力研究创新,不仅复原了其先师爷王俊儒于清代为皇宫制作且已失传多年的秸秆扎编作品“倒挂金钟”,还创作出了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及亭、台、楼、阁等仿古建筑大型作品上百件。他的秸秆扎编作品还曾在日本展出,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近年来,他以沧州文化地标性建筑为原型,潜心创作出沧州铁狮子、清风楼、鼓楼等一批具有大运河特色的扎编精品。

一次性筷子做蝈蝈笼做法,(3)

魏清发创作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董肖飞 摄

说起沧州秸秆扎编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制作扎编的材料。早先,由于姚官屯镇周边地势低洼,又是古老的“海退”地带,土地盐碱化严重,低洼易涝、土地瘠薄,种植农作物不易出苗,唯独高粱抗涝、抗盐碱、耐瘠薄,人称“铁杆庄稼”。除了种植高粱让周边老百姓有一点微薄的收入外,聪明智慧的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利用高粱秸秆制作一些生活器具,如锅盖、簾子、浅子、筐盘等,这些器具除满足自家生活用之外,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卖点钱贴补家用,在实践中也涌现出大批这方面的能工巧匠,他们用高粱秆扎编成筷子笼、佛龛、宫灯、鸟笼,蝈蝈笼子等,作为一种副业商品出售,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中造就了一代代秸秆扎编艺人,王氏秸秆扎编手艺就这样应运而生。

一次性筷子做蝈蝈笼做法,(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