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鸡丁烩面卤的做法,鸡丁烩面的鸡丁怎么卤制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04:26:55

除了地标建筑和人文景观,一种特色美食,同样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如武汉热干面、兰州牛肉面、北京炸酱面一样,烩面,也被大众认为是最能代表郑州的特色饮食。

郑州人关于“到底哪家烩面最好吃”的争论,也从来没有断过;但即使是老郑州,也很难讲清楚,烩面究竟是怎么起源的?听郑说。

一、关于烩面起源的传说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烩面起源的传说,一共有六个:

1.唐宫麒麟面说

相传,李世民登基前,有次患寒病落难于一农家院。这户人家心地善良,将家养的四不像(麋鹿)*了炖汤,然后又和面,准备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近,情形紧急,女主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立马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便策马谢别。

漯河鸡丁烩面卤的做法,鸡丁烩面的鸡丁怎么卤制(1)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就想起救命恩人给自己做过的那碗面,便派人寻访,以厚加赏赐。花了些功夫人,终于找到那户人家。太宗命御厨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碗——麒麟面。

后来,因麋鹿稀少,武则天便用山羊代替,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2.“羊肉老圪扯”说

相传,明永乐年间,朱元璋之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时,常到民间察访。某年秋,他行至南门外,偶遇一位给爷爷送羊肉老圪(gē)扯(长治一带百姓称“宽面条”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沈王很饿,小姑娘就给沈王倒了半碗,沈王边吃边赞!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为王府厨娘。沈王去世后,回族厨娘离开王府,在集市搭棚垒灶开了家面食馆,专营“羊肉老圪扯”,很多当地回民都跟她学习“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由于“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渐渐传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天津等地。

3.“长葛厨子”来郑说

相传,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杨佩璋)帮忙。杨翰林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为了保护郭子兴,就把他聘到府上做厨子。

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深得杨翰林赞许。

民国八年,杨翰林在长葛老家去世,临终前送郭子兴银两,让他再行开店,且叮嘱郭子兴不要将烩面失传。但当时长葛寇匪猖獗,时局不安,无开店机会。

郭子兴有一远房亲戚,住黄河岸边花园口附近,为了生存,郭只好投奔那里,在郑州开起了烩面店。

4.羊肉泡馍改造说

相传,清朝年间西安泡馍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

漯河鸡丁烩面卤的做法,鸡丁烩面的鸡丁怎么卤制(2)

吃过羊肉泡馍的伙计,估计也能从河南烩面中,闻出西安泡馍的味道。汤用羊肉、羊骨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其中下入七八味中药,煮出来的汤浓。

5.长垣厨师烩剩饭说

赵荣光,是长垣厨师,对面条特别钟爱。相传,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

久而久之,赵荣光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

漯河鸡丁烩面卤的做法,鸡丁烩面的鸡丁怎么卤制(3)

后来,一些老顾客无意中发现店员吃的这种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饭店售卖。赵荣光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鲜美,于是,烩面便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

6.回民厨师自创说

据说,上世纪50年代,郑州有位回民厨师,特别喜欢吃面食。因其工作性质,吃饭经常错过饭点儿,有次下班后为了早点儿吃上饭,就把媳妇准备蒸馒头用的发面揪下来一点儿擦了点儿油(为防粘锅)拽成长条放进锅里,加上盐、葱等去煮。

这位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这种烩面,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前三个传说,一看就站不住脚,像是后人为了宣传而杜撰的,故事情节也太过稀松平常,你把“烩面”改成“胡辣汤”,估计也会有人信。

第四个就是常识性错误了,河南人不喜欢吃馍?挨吧……最后两个故事,有一定可信度,但也没有文献来考证。

河南省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海林,也认为这些传说基本都没有历史依据。

张海林曾解释到:烩面是古时餔饦(bó tuō)技法的演变和再现。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详记了餔饦的技法:“餔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就是将和成之面,以二寸为段,用手捋薄,擘开煮而食之。

这种做法,和今天的烩面一脉相承,只是那时称煮,今日说烩,而烩不过是煮法之一,是以旺火和相对较长的时间使原料入味,汤汁浓厚的一种烹饪方法。

从明代到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刀切面、刀削面是民间、馆业面食的主要制法,抻面、拉面成为特殊工艺,餔饦之法更是很少有人采用。以致很多人把烩面这个餔饦的演变和再现认为是烩馍的演变,更有人认为是自己饭店的自创,这其实是历史造成的误会。

二、郑州烩面的兴起

其实,前文第五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赵荣光,据说就是合记烩面的创始人。多年从事郑州餐饮报道的廉春融和郑州市饮食公司宣教处的利宝生,都比较认同这个说法。

据他们介绍,赵荣光师傅1901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长垣县(今属河南省),14岁到河南开封同天聚饭店跟名厨周文汉学徒。赵荣光是汉族人,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回族饭菜的制作。

在1956年之前,郑州乃至河南省内,还没有一家主营羊肉烩面的面馆或者摊位,很多老郑州人,并不知道郑州有烩面这么个面食种类。

漯河鸡丁烩面卤的做法,鸡丁烩面的鸡丁怎么卤制(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