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防火措施,北京故宫防雨设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17 14:15:38

3月30日,北京市文物局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共建“北京文物安全研究院”,齐心协力守护文物安全。北京地区古建筑文物以木结构为主且数量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包含古建筑近万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历史上曾遭受火灾近60次,人们和火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故宫防火措施,北京故宫防雨设施(1)

视觉中国供图

“火烧连营”木墙改砖墙

太和殿东西两侧的卡墙是故宫防火墙的典型形式,为砖砌墙体,可阻断火势蔓延。

《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凌晨,太和殿发生火灾。火灾因紫禁城西北位置的御膳房内太监用火不慎而诱发。火势趁着西北风向南窜,跨过了乾清门广场,依次穿过后右门、中右门,然后又趁西风拐了个弯儿,沿着太和殿西侧的木质斜廊蔓延至太和殿,并烧毁太和殿及其东侧的木质斜廊。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复建工程启动。工程负责人梁九认为太和殿历史上的多次火灾均由建筑两侧的木质斜廊引燃,因而向康熙皇帝建议,把木质斜廊改为砖砌卡墙。这一建议得到康熙批准。太和殿两侧的防火墙,有利于阻隔建筑两侧的火源向东西蔓延,对太和殿的防火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宫防火措施,北京故宫防雨设施(2)

太和殿两侧现有防火卡墙

故宫内防火墙的另一种形式为封后檐墙,又名封护檐墙或风火檐墙。封后檐墙的做法始于雍正五年(1727年),主要特点是建筑的后檐墙不开设门窗,且屋檐位置的檩枋、椽子等木质构件均用砖墙封砌,不露在外面。

故宫防火措施,北京故宫防雨设施(3)

不露出檩椽的封后檐墙

据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等人所撰《国朝宫史》记载,雍正五年,雍正帝颁布诏令,说“宫中火烛最要小心”。他认为日精门、月华门以南的围房有做饭的值房,火星常常会窜到房檐上,很容易引发火灾,并危及其他建筑,因而下旨:“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即十二宫中大房有相近做饭小房之处,看其应改风火檐者,亦行更改。”

故宫防火措施,北京故宫防雨设施(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