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视文化是影视文化中的一种新型文化样态,集政治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
加之电影产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新时代红色影视文化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对人们进行价值引导和形塑精神品格的重要力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传统社会发展过渡至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变是其间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正如布莱希特说的: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越是对它缺乏思考,文化是一个既熟悉又令人困惑的概念。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认为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指出的文化是包括了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一概念凸显了文化是人类精神与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出的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人工世界”以及人化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即马克思所称的对象化了的劳动产品
二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即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
三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即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人类文化心理状态。
狭义的文化指有别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例如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产品。
因此,“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既是古老的,亦是发展演变的。
因此,影视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的新篇章,影视文化应运而生。伴随着影视技术不断发展,影视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
陈旭光认为从文化形态层面,影视文化是涉及艺术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
从受众层面看,影视文化则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展现着不同群体以及个体间的差别的综合。
胡智锋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指出:狭义的“影视文化’,应当体现为“影视艺术’。
而广义的“影视文化’,应当体现为电影、电视全部的存在形态。
综上表述,影视文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等物质手段为依托,基于一定的生产与传播的制度,以超越地域和文化限制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短视频等主要载体,承载着规定性元素和意识形态的综合性文化。
因此,影视文化首先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制度、体制文化,更是一种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艺术。
红色影视文化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红色”是其关键属性,也是核心内涵,更是区别于其他影视文化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对于色彩的感觉通常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颜色,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红的传统,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牲用弊。
因而在中国古代,红色往往指代生命和力量、喜庆与辟邪,亦象征着尊贵与权威。十月革命之后,红色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的代名词。
所以《辞海》从六个方面指出了红色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一是和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的;第二是革命的:第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四是共产主义的;第五是“左”的政治的;第六是意味强烈信仰的。
此外,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红色”为:“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故自近现代以来红色寓意中国共产党的流血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表征,之学术界多数认为红色影视文化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历程,是传播了这些历程中积淀形成的伟大精神、彰显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现代文化形态,主要体现为“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创作形式的影视作品”,蕴含着党伟大奋斗历程中的红色基因。
加之当下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元素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影视文化可进一步概述为以党的伟大历程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为题材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