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成大事的人,通常都有一段较为痛苦的过程?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是,很多人把这一段当做人生格言,每当遇到不如意之事,就会用这一句来安慰自己。但往往只是安慰,使得自己的心能够少一些痛苦。
但对于生活、事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真正读懂这一段的意思。
这一段的关键在于‘动心忍性’,整段都是在讲一个心。如果遇事,不能练心,那这一段只能是心灵鸡汤而已。只能疗愈一时的痛苦,并不能真正让心灵得到解脱。
为什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中会生出很多负面情绪。
比如,「饿其体肤」,人饿了就会去抢,或者去偷吃的,此时能否克制自己的这个私心?
「空乏其身」,人累了就会想偷懒,此时,能否克制偷懒的习惯?
「行拂乱其所为」,使人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不如意就会生出抱怨之心,此时能否克制这些负面的情绪?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在心中去觉知观照。如果遇到痛苦,只是告诉自己一声,这是老天爷在考验我,也许很快就有大的成就要降临到我身上了。
遇到痛苦,如果不反躬自省,克己复礼,克除心中的私欲,那么心中的天理就得不到彰显。
在任何事情上,都将只为自己的一己之私而行,所做所行都将不符合天理。
老天爷之所以给你这么多困难和痛苦,是让我们在事上练心,使得自己心志坚定。
即使「饿其体肤」,还是能不考虑自身,将食物分给别人。即使「空乏其身」,遇到该做之事,绝不偷懒耍滑。
这样的人,想不成功都不行。这样的人,天,才会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为经过这样的磨练之后,还能“动心忍性”,那么之前所不能的,也必定会有所增益。
动心是什么意思?
孟子说:“不动心,才能培养浩然之气”。
心之本体原本就是如如不动的存在,一旦妄动,就说明心中升起了情绪,有我才会有情绪,无我又何来情绪,所以情绪的背后是为己之私心。
当出现偷抢之心、偷懒之心、抱怨之心时,其心中一定有一个为己的私欲生出,就必定是心动了。
心不动,不会起情绪,心不动就是《大学》中“正心”的状态,也是《中庸》里“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
动心忍性,就是心动之后,需用忍来回归本性,忍就是去除心中私欲,忍也是佛家的持戒修行,是为了去除妄念执着。释迦牟尼佛说:“妄念一去,则能证得如来智慧。”
就犹如,去除心中的私欲,即存得天理一般,也就是儒家的“去人欲、存天理”。通过‘忍’让自己动了的心,回归到如如不动的状态。
只要心不动,就是心之本体的状态,那么心在遇事时,就能发出符合天理的指引,那么所行皆符合天道。这样就有了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与我”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