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蚀月的典故,蟾蜍蚀月的故事简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4 17:20:03

记得很小的时候,生活在乡下,每个晴朗的夜晚,都会跟着父母一起散散步,一抬头总能看见明月悬空,不论我们走在哪里,月亮都会跟到哪里。我当然觉得很惊奇啦,妈妈就会教我“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是朋友”的儿歌。

大家或多或少都与我有相似的儿时记忆,都问过父母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一起走吧?如今长大了,知道了月亮并不会跟着人走,我们在异乡漂泊,每每不经意间的抬头仰望,依然能看见或圆或缺的月亮依然挂在当空,与小时候并无二致,就好像故乡的月亮伴随着我们,走了千里万里,经历了人间寒暑。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一轮明月总在不经意间勾起我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我想,这便是中国人赋予月亮思乡含义的源头。

中秋佳节,你回家了么?

蟾蜍蚀月的典故,蟾蜍蚀月的故事简介(1)

中秋月圆

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故谓之中秋。

中秋是个重要的日子,对于古代中国农业社会而言,春秋两季是至关重要的季节,春种秋收,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少不了祭祀。

中秋便源于秋祭。

《礼记》云:“天子春朝(cháo)日,秋夕月。朝(cháo)日以朝(zhāo),夕月以夕”。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天子要在春天祭祀太阳,在秋天要祭祀月亮。

最开始,秋祭其实是秋分日,但往往秋分与八月十五相隔不远,十五又恰逢月圆,所以后来逐渐就从秋分日祭月演变成了八月十五祭月。

古代讲究顺天应人,对于国家来说,秋祭是最高级别的祭祀活动之一,对百姓来说,刚经历了秋收的忙碌,也会趁着中秋合家相聚,庆祝一下。

在没有霓虹闪烁和高楼大厦的年代,每个中秋之夜,人们都会在院中对着月亮摆下供桌,桌上有当季的新鲜瓜果和精致的点心,用于祭拜月神。之后还要准备一桌家宴,全家人围着桌子,一边赏月闲谈一边享受美食。

岁月静好,阖家团圆。

蟾蜍蚀月的典故,蟾蜍蚀月的故事简介(2)

唐宋中秋趣事

唐朝时,中秋赏月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习俗,在诗词的巅峰时代,描写中秋赏月的诗歌大量出现,《太平广记》中便记载了一段异闻: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中秋之夜梦游月宫,听见了月宫中的仙乐,醒来后就创作了《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本就是一个对音乐戏曲颇有造诣的君王,这首《霓裳羽衣曲》更是唐朝歌舞集大成之作,是音乐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只可惜安史之乱后失传,后来经过南唐后主李煜的努力,又将其大部分补齐,但金陵城破、南唐灭亡之时,李煜又下令将其烧毁,一直到南宋年间,词人姜夔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并将其收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命运多舛的《霓裳羽衣曲》才得以保存至今。

蟾蜍蚀月的典故,蟾蜍蚀月的故事简介(3)

至宋朝,由于商业迅速发展,国家和百姓都有钱了,人们越来越会玩儿,赏月已经不是单纯的坐着观赏,而是被玩出了花儿。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的中秋夜,市面上的商铺都会装饰门面,最豪华的就是大酒楼,条件稍好的人都会争相走进酒楼,在这里喝酒、赏月、吟诗、填词,还有大型音乐会,丝竹管弦声不绝于耳,酒楼外的夜市也非常热闹,《梦梁录》中是这样描写中秋夜市的:

“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宋真宗是个虔诚的神仙信徒,不论佛道、不论天地、不论有名无名,只要是神都被他拜了个遍,有皇帝带头,民间自然会跟上核心领导的脚步,求神拜佛成了当时最时尚的事情。拜月神求赐福的活动就这样形成了。

北宋末人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一书,详细记录了这个活动:每到中秋,所有人都会登楼拜月,实在没有条件登楼的,也会在庭院中拜月,目的是为了祈福,男求功名、女求美貌,其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年轻人对时尚潮流的追捧。

通过这一记载,我们也能嗅到一丝变化,同样是中秋拜月,宋朝之前主要目的是祭祀,从宋朝起则变成了祈福为主。

无论是阖家团圆,还是祭祀祈福,中秋月永远和神灵分不开联系,那月亮中到底有哪些神仙和传说呢?

蟾蜍蚀月的典故,蟾蜍蚀月的故事简介(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