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鬼哪里多,武安傩戏捉黄鬼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1 07:44:58


黄鬼哪里多,武安傩戏捉黄鬼(1)


■ 农历正月十四“亮脑子”(彩排),村民们自制的彩车。

“几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少傩艺、傩技和傩戏的表演。但这一次却是我所看到的最为丰富,最令我激动的一次。它与西藏、吴越、西南、巴蜀的傩文化相比,具有其独到之处。” 中国傩戏研究专家、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看过固义“打黄鬼”后如是说。


固义乡傩“打黄鬼”


撰文、摄影/ 鲁忠民

执行/汤剑华


打黄鬼,两三年等一回


前几年,我经常去江西一些小乡村拍摄“跳傩”活动,当得知河北武安固义村元宵节期间有“打黄鬼”的乡傩活动时,心里格外期待。毕竟,这在北方是难得一见的。因为“打黄鬼”演出动用的人多,花费不少,年年办负担很重,所以按照当地的习惯,两三年才搞一次,时间并不固定。


终于等到2007年,确定有“打黄鬼”,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我便哪儿也不去了,单等正月十三日一到,大清早便与两个朋友相约,登上了开往邯郸的列车。


固义村位于邯郸市西南55公里,是太行山区一个古老的村庄。现有700多户人家,2700多口人。村里人多数务农,也有些人在外开矿、开煤窑或做工、经商。第一感觉,村庄蛮有味道,民居建筑,风格古朴。古老的街巷石板铺就,村内有两条东西方向的街道,其中的前街曾是古代勾连山东、河北和山西的大道,石板上留着车辙和马蹄的印记。街道两旁原有不少车马店、饭庄、手工作坊和做买卖的铺面,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交通便利、商业兴旺的景象。村中原有六座阁楼,现今还有四座保存完好。阁楼其实就是小城门楼,有防护用的楼阁,有出入的门洞。旧时夜晚,大门一关,整个村庄就封闭了。


关于“打黄鬼”的由来,村里人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国十三太子游历晋国,在街上遇到一个泼皮正在作恶,心中怒起,不慎将其打死。为躲避追兵,逃到今河北邢台一个村庄,见村民正在戴着面具、穿着彩衣,舞蹈娱乐。他说明缘由,村民让他戴上面具,混入舞蹈群众,躲过了晋兵。后来太子来到固义村南的雀娥山,身患重病。村民为他请医照料,使其康复。十三太子为了感谢两地百姓的救命大恩,办了不少善事。所以固义人为他雕了像,供奉在雀娥山下的庙里,称其“白眉三郎”。每年正月十四日上午迎神,就是把太子的神像迎到前街的小庙中。另有记载,明朝中叶,有个固义人去蔚县做生意,看到当地有类似“打黄鬼”的街头哑剧,便学了回来。经过改编移植,固义就有了“打黄鬼”。如此算来,固义的“打黄鬼”,最少也有600多年历史了。

黄鬼哪里多,武安傩戏捉黄鬼(2)

■ 傩(nuó,音“挪”)戏,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老师傅化装,一丝不苟。


在固义人的心目中,“黄鬼”代表着邪恶。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带给人的肌瘦面黄,都是“黄鬼”在作祟。“黄鬼”,还特指忤逆不孝者。孝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基础,把不孝与黄鬼相联系,反映出正统儒家学说对乡傩的渗透。“黄鬼”不仅代表自然灾害,还代表人的邪恶,打鬼驱邪的过程,也是在教育人,纠正人本身的不良道德行为。

跳乡傩,全村总动员


“打黄鬼”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包括请神、驱邪、抓鬼、游街、审判、斩鬼等系列仪式,穿插进行大规模的戏曲(包括队戏、面具戏、赛戏等)、花会(包括花车、旱船、武术、秧歌、狮子舞等)表演,历时3天。全村2000多口人,直接间接参加演出的人数就有上千。

黄鬼哪里多,武安傩戏捉黄鬼(3)

■ 傩戏化妆脸。


我们借宿的农家,主人叫何顺田,1957年出生,务农兼到水泥厂打工,家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成了家,有了个小孙女。他也是参与“打黄鬼”的表演者,扮演的是戴面具的“四值神”,也就是玉皇大帝手下负责年、月、日、时的当值官,戴乌纱、穿蟒袍、骑一匹高大的骡子。


“打黄鬼”中的各种角色,涵盖了天上、人间、地狱的三界神鬼:除了玉皇大帝、四值、四尉(东、西、南、北四方当值官),还有城隍、土地等,判官和大鬼、二鬼、三鬼等,他们都以脸谱和面具扮相,身着古装和佩饰,面目或庄重或狰狞。全村戴面具的有三四十人,画脸谱的多达400余人,再加上各种花会的参演和辅助人员不下上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

黄鬼哪里多,武安傩戏捉黄鬼(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