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教的十大原则,对孩子早教的正确方法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6-19 05:28:04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步,儿童“早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些年轻的妈妈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重金把孩子送进各种“早教班”接受正规教育。

所谓正规教育是指接受教育的孩子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相对稳定的场所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此,老师要把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个学习单元;孩子要按着老师的要求到课,依次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为了保证孩子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老师往往还要留作业、考察、考试,对孩子进行督促检查。

这样的正规教育对大多数婴幼儿的机体、心理发育是不相适应的。婴幼儿的机体、心理发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完善的,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必须与他们的机体、心理发育阶段相适应。在正规教育中,孩子的学习负担常常会超出他们机体、心理发育阶段所能承受的荷载,“小马拉大车”,多数孩子不会愉悦接受,往往消极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采取两种不同的措施,有的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跟踪督促;有的可能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学多少算多少,学了总比不学强。

强迫和放任,这两种作法都不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容易留下后遗症。

强迫的后果,孩子可能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但孩子要付出超过其年龄承受力的代价,学习对他们不再是一种乐事,逐渐地滋生厌学情绪,学习往往缺少后劲。而家长、老师也因孩子小而产生同情心理和谅解态度,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那些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很容易忽视或降低要求、得过且过,结果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校正和纠正,日复一日,经过一次一次地重复,这些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就被巩固下来了,等到上学后再纠正就困难了。先入为主嘛,改正习惯远比培养习惯难得多,幼小时候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就成了以后学习的障碍。

放任的后果,是做了“夹生饭”:开头向孩子交待了学习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没有督促检查,孩子幼小不可能自觉地去完成那些需要花费精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结果,孩子没有真正学会什么,只是在那里熏了熏。糟糕的是,这一熏,孩子上学以后再学时就少了“新鲜感”。没了新鲜感,学起来自然乏味。老师讲课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学过了,精神不集中,边听边玩,结果重学一遍还是“雨过地皮湿”。

其实“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跑百米是一瞬间的事需要抢码。要度过漫长的学习时光且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关键不在抢先几步,这除了要有理想和毅力之外,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东西靠提前上“早教班”是学不到、养不成的。对于“早教班”上提前认的那几个字、算的那几道题、会说的那几句英语,对于受过良好“非正规教育”的孩子来说,由于做好了充分的学前准备,对要学的知识有很高的期盼和兴趣,学习时效率相对要高,“早教”班上学的那点东西很快就学会了。相反,有些上过“早教班”的孩子,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不高,很快就会被别人撵上并甩在后边。更可怕的情况是有些孩子会因此失去信心。

综上所述,正规教育不是“早教”的正确路径。“早教”的正确路径是进行非正规教育。所谓非正规教育,是指没有固定的学习任务,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随机而学、有趣即学;学多学少、理解深浅因人而异没有具体要求;教育过程贯穿在孩子的生活、玩耍和游戏之中,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追求眼前的、显在的数量成果,重在发展能力、培养习惯。

当然,智力超常儿童或特殊技能的教育另当别论。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和特殊兴趣一定要仔细观察、了解,正确地评价,不能把孩子的偶尔好奇当作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家长更不要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强求孩子,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强加给孩子,搞“子承父业”;更不可轻信早教班上老师的忽悠!这是“早教”的原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