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最终下场,怎样评价王安石与苏轼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2-09 01:22:40

其实,王安石变法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可以说,这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也有弊病,期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贫苦大众造成了一些损害。但总得来说变法的初衷的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安石的最终下场,怎样评价王安石与苏轼(1)

说到王安石,我们就不得不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司马光。这个人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从司马光小时候砸缸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这人不但头脑精明,下手还非常果断。在司马光的从政生涯中,“*伐果决”这点也被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宋神宗驾崩后,还没到两个月,司马光便被急调回朝辅政,同年六月被提拔为资政殿大学士,主持朝政。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司马光先是废除了保甲法,随后,又废除了“市易法”、农“田水利法”、“保马法”等等。雷厉风行,这是司马光上位执政后的真实写照。

司马光一股脑废除了半数新政,然而,他却并未收手,将目标瞄准了新政中的“四害”——“将官法”、“差役法”、“青苗法”,还有与“西夏人议和”。所谓“四害”,其实,就是王安石当年提出的四项改革。

王安石的最终下场,怎样评价王安石与苏轼(2)

大家比较熟悉“差役法”与“青苗法”,在此笔者便不再赘述。今天,我们着重来讲“将官法”和“西夏议和”这两项改革。

很多人把“将官法”归功于王安石,其实,若严谨地说,这是范仲淹的主张,王安石只是借鉴罢了。早年,范仲淹跟西夏打仗时,范仲淹发现军队里的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每逢上阵*敌,官职小的武将身先士卒,而官职大的武将则压阵,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并不出阵。

可以说,这种制度极大影响了军队的士气。所以,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范仲淹命令手下的大小将官们:不论官职如何,通通协同作战。最终,此举极大的增强了宋军的作战能力,这就是“将官法”。范仲淹虽然已死,但是,他的影响力仍在,王安石变法之际,则沿用了范仲淹的“将官法”。

然而,在司马光上台后,即便这项制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他仍执意将其废除。当然,司马光也有自己的理由,毕竟,“将官法”讲究的是“协同作战”,有悖于官场“上下有序”的准则。倘若,司马光废除“将官法”属“师出有名”,是为了保证官场秩序,那么,面对西夏和谈上的态度就有些离谱了。

王安石的最终下场,怎样评价王安石与苏轼(3)

司马光没有任何理由地废除了王安石的和谈计划,自作主张,甚至,不惜以割地赔款换取双方和平。甚至,为了促成与西夏人的和议,司马光竟不惜粉碎王安石苦心经营数年的大格局。无数士兵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原本就属于本朝的河湟地区,竟然被司马光当作筹码送给西夏人,其目的只是为了“聊表诚意”。

司马光这番说辞一经传出,朝中大臣们纷纷表示不满,大家都站出来劝说司马光:“将土地拱手让人,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们无权做决定。此外,就算是要割让土地,也得找一个熟知当地情况的人,倘若,那些土地用处不大,割让出去也无妨。”于是,司马光便找来驻守西北的武将张路,向其询问西北土地事宜。

史书中是这样说的:当张路听说要将河湟地区要拱手让人后,当即火冒三丈,揣着地图来找司马光理论。张路将地图展开,并指着地图上的西北地区说道:“司马大人请上眼,河湟地区乃军事重地,可使西夏与南方其他部落失去联系,并将西夏团团包围。倘若,将这块土地割让出去,不但会让西方守军的多年努力付诸东流,还会让我国西北边防陷入危机。”

司马光仔细端详地图,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便向大家说道:“如果不是张路及时指出我的错误,恐怕会酿成大祸。”此后,司马光再也不参与跟西夏的外交事务了。

王安石的最终下场,怎样评价王安石与苏轼(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