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自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溥仪宣布退位期间共计270多年。那么如此长的历史之下,作为长期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女真族为何没有将自己的满语以及满文推行至天下。反而在清朝灭亡时,满语满文竟逐渐走向了消亡?
这需要从满语的起源说起了,满语最初起源于东亚地区的女真语。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生活区域与蒙古互相交叉,因此受到了蒙语的影响。双方也有不少发音完全一样的简单词汇。但是这两种语言仍然分属不同语系,彼此之间并不通用。而在满语的发音之中与汉语的元音有同化的现象。而据研究,满语在发音中分为东南西北四种口音。而在清军入关之后,满语更是受到了汉语的冲击,逐渐在口音上形成了以北京地区的满语为主体的口音。
而满文的形成是由于努尔哈赤命学者在蒙文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俗称为老满文。而在皇太极时期为了统治需要曾下令学者继续对满文进行改进。而在乾隆年间,则参照汉字的篆体创造出了满文的篆体。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满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满文创始之后,随即被用于公文写作之中,而清军入关正式登基建立清朝之后,满文满语的使用区域从京师地区瞬间向关外扩大,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六部衙门之间,包括满洲八旗汉八旗的重要驻军点都在使用。但是这种势头并没有推广到全国甚至取代汉文,反而被汉文取代了主体地位,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首先,由于清朝入关定都北京之后,需要迅速稳定国内局势。在全面继承明朝主体官制的情况下,对汉官的任用也极为看重,因此在康熙雍正时期,以官位为奖励,使得文人学者学习满文满语,在通过科举取士走上仕途。而军中的升迁,也与满文满语的考核相关。曾有一个县的八旗兵丁不懂满文满语被雍正一怒之下全部撤职查办。而乾隆时期更是严令功勋子弟学习满语,否则连坐。但是无论是严格的学习制度还是官员的考核制度都没得大规模地推广满文。而在京城勋贵与寻常百姓之间的居住生活区域也更是泾渭分明,因此满语只在其权贵之间流行,寻常百姓更是难以触及。
其次汉文化对清朝的影响极为广泛,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无论是在衣食住行还是精神内涵都对入关的清朝统治者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满文在当时社会的状况下使用范围和含义广度都远远不及汉文方便。所以始终未能取代汉文。更重要的是作为游牧民族的清朝统治阶层如果想建立一个安定的政权就势必学习农耕文明的生产发展技术,因此在康乾雍休养生息,丈量土地大力发展农业的国策治理下。满人迅速被汉化。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满语自身的原因,它只是在与蒙语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身即为口语化,因此可以概括的食物并不多。虽然历代统治者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康雍乾都成为“文化搬运工”,命手下的大臣将四书五经翻译为满文。但是过于系统和程序化的死板翻译,只能使内容更加晦涩难懂。远不如汉字本身博大精深。而到清咸丰年间,军机处已经看不懂俄国列强送来的文书了。而慈禧更是不懂满文,最终将满文书写规范这一祖制裁撤,于是满文彻底从清朝的“国语”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