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1 12:18:00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话放在曾国藩和李鸿章这对师生身上同样适用。天京陷落之后,湘军大部裁撤而淮军异军突起,这一力量对比以及朝廷对曾、李两人的分化,让他们之间的矛盾凸显。

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1)

湘军集团的核心人物大致是曾、胡、左、李四人,以私人关系而言,曾、胡、李的感情更为深厚,曾、左之间似有嫌隙。随着胡林翼的去世,曾、李两人紧密合作应对太平军,但自天京陷落以后,局面发生了变化,曾国藩的领袖地位也受到了威胁,李鸿章作为后起之秀从依赖曾国藩变成了抵制曾国藩。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为曾、李两人有深刻的矛盾,只是镇压太平天国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且也有一个过程。要充分了解这个过程,那势必就要从天京陷落以后说起了。

太平天国失败后战乱不止

天京的陷落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但却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清王朝同起义军之间的战争,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黄、淮地区仍然继续进行。东南地区主要是南下闽、粤的太平军残部;西北地区主要是回民起义军和陈玉成派出的陈得才远征军;西南地区主要是号军和少数民族起义军;最让清廷头疼的还是黄、淮地区的捻军。

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2)

清廷危机四伏同时又分兵几路予以镇压,左宗棠挥师南下进入闽、粤,几场恶仗下来,于同治四年基本结束东南战事,并积极筹划西北、西南战事;黄、淮地区的捻军随着安庆、庐州的失陷和陈玉成的牺牲,捻军在皖北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僧格林沁乘机发动进攻,于同治二年攻陷捻军的根据地。

然而,僧格林沁并没有彻底剿灭捻军,新的首领赖文光领导下的捻军继续转战鄂、豫皖地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很快将数万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以太平军的军制制度将其改编,使它由原来带有民兵性质的武装力量变为*部队,史称新捻军。

从此,新捻军以新的战术和面貌,纵横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同治四年四月,捻军在山东曹县地区斩*僧格林沁,成为继太平军之后最强大的一支起义武装。清廷闻讯惊慌失措,急派曾国藩带兵“剿捻”,湘淮军队捻军的战争,遂成为清王朝镇压人民起义的主战场。

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3)

曾国藩的处境不乐观

朝廷的命令下达后,曾国藩举棋不定。因为在此之前,湘军大部已经裁撤,加上鲍超所部南下广东,因此这次剿捻的主力非调用淮军不可,湘军人数则不足万人。由此也引发了曾、李之间争夺指挥权的矛盾。

淮军随曾国藩出征后,李鸿章仍然暗中遥控,牢牢抓住指挥权不放。遇有调遣,各将敷衍不听指挥,仍要请示李鸿章再定行止,以致贻误军机,作战失利。曾国藩指挥失灵,异常苦恼,不得不致函李鸿章,要求他交出指挥权,不要再干预营中事务。经过这次交涉,李鸿章有所收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但捻军和太平军不同,他们不坚守城镇,而是采取大规模机动作战,原先克敌制胜的“扎硬寨”的战术无用武之地。为此,曾国藩不得不重新摸索新战法,采取重点布防,后又采取刘铭传防河之法,欲以天然河道限捻军之马脚。这个战术可行还是不可行暂且不论,但毫无疑问将耗费时日,非短时间能有效果。因此,清廷决定易帅,命曾国藩回任两江,由李鸿章全权负责剿捻事务。

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4)

同治五年十月,曾国藩接到回任两江总督的上谕后,自感脸上无光,奏请留营效力。而李鸿章不念旧情,步步紧逼,迫使曾国藩就范。他先是奏请曾国藩务必返任,理由是保证剿捻的粮饷供应,致使清廷不得不准其所请,催促曾国藩速赴江督之任;其后,李鸿章派人追要钦差关防,迫使曾国藩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于返回徐州接受江督印信之前,派员先将钦差关防送往徐州,交到李鸿章手中。

李鸿章这种迫不及待和不近人情的做法,让曾国藩寒心,曾几何时李鸿章还是他的学生和幕僚,荣辱进退全在一言之间,如今地位变化、形势不同,竟要逼其退位、取而代之了。

曾国藩回到江宁,对赵烈文谈及此事,说:“少荃在东流、安庆时,足下常与共事,不意数年间一阔至此。”赵回答:“烈元年冬到沪,少帅犹未即真苏抚,邀烈坐炕,固问老师处有人议论鸿章者否?意甚惴惴,不一月实授,从此隆隆直上,几与师双峰对峙矣。”

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5)

其实,李鸿章攻陷苏州后,自感羽翼丰满,无求于曾而曾反有求于己,书信言辞之间已不免气盛。到了湘军大加裁撤后,曾国藩更是处处依赖淮军,李鸿章对老师不仅气盛,简直可以说是凌人了。

也就是说,江忠源、胡林翼去世后,由于左宗棠的争闹和李鸿章的寡情,曾国藩在这个集团中已经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形成了曾、左、李三足鼎立的局面。与此同时,全国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北战场地位上升,渐渐形成了与中原并重的局面,而这两个战场的主帅,则分别是左宗棠和李鸿章,而曾国藩自退出剿捻战场之后,再也没有任过一方主帅。

天津教案再生嫌隙

对于清廷在剿捻过程中中途易帅,曾国藩一直耿耿于怀,东捻平定后,清政府追念曾国藩之“功”,赏云骑尉世职,时隔数月又由体仁阁大学士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西捻平定后,清廷为改变权力格局,于同治七年七月调曾国藩为直隶总督。这次调任对于曾国藩来说大失所望,可以说是失去了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身体也一天天衰弱。

同治九年夏,曾国藩在保定直隶总督署上奏请假养病,忽然接到让他赴天津办理教案的上谕。曾国藩认识到自己摊上麻烦了,他出发之前特地写下遗嘱,似有要做“叶名琛第二”的预感。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曾国藩将天津教案办成近代中国史上较为屈辱的外交,是一点也不意外的。

曾国藩攻破天京惨状,曾国藩小妾真实死因(6)

正当曾国藩身处绝境的时候,清廷故伎重演、梅开二度,让他回任两江总督,由李鸿章接替直隶总督全权善后。事实上,李鸿章对曾国藩之前所做出的判决没有两样,可结果却是大出意外,让洋人满意也让朝廷满意,可谓名利双收,同时也告诉世人,曾国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这一前一后的对比,让曾国藩心生烦闷,也对李鸿章有了很大的看法。

几次事件下来虽然让曾、李两人不再那么亲密,但师生的情谊毕竟还没有彻底崩溃,这也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做人处事的一种智慧。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在外人面前总是视曾为老师,并以衣钵传人自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