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的心得和秘诀,养蜂的十大经验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04-14 07:47:36

我是广东英德人,今年28岁。较之各位养蜂几十载的老前辈,28岁的年龄确实太嫩了。但我迷恋蜜蜂的时间较早,13岁便醋爱上了蜜蜂。这些年里持续实际的饲养蜜蜂已有2次、数年。因为没有适宜中蜂的书可读,也无不败的养中蜂师傳指教,全靠自己摸索,难免遭遇挫败。正因为年青不服输,且思想活,也算是“初生牛转不怕虎”,我养中蜂虽遭挫败,却越挫志越坚!我渴求了解中蜂知识,在与蜜蜂纠缠的15年里,有如下一些观察体会。
1中蜂自然生活群的重要习性
(1)喜居岩穴,易于防守、调温湿。(2)巢牌奇数布置,纵横发展,总是保持半球形态,利于结相抗劣。(3)巢门多数处于巢房上方。利一,便于上脾;利二,与扇风习性关联,扇风时头朝外能察天敌,防蜡味外逸遭敌寻踪,同时扇人的是凉风。(4)只居于适宜周年生活处,世袭蜂王,优胜劣汰。
2野生中蜂抗巢虫。
观察中蜂自然生活群的巢脾,鲜有巢虫。原因在于:巢脾依附于岩石等坚硬物体。巢脾与岩石等坚硬物体的连结区,房眼特浅且宽,蜡质异常坚硬,中蜂在此区不贮蜜更不育子,而是专为驱、避巢虫而设置的缓冲区。对于悬空蜂巢而言,该缓冲区是巢虫唯一可上巢脾的路径。巢虫不能蛙食岩壁作洞蔵身,而滞于缓冲区的脚面时,最易被蜂清除。
中蜂人工饲养后,采用木梁活框加巢础,依础而筑不能造就自然脾的结构特性,上梁一旦被巢虫蛀洞藏身,蜂将不能清除。
3中蜂活框饲养不能简单套用意蜂模式
中蜂现代饲养之路坎坷,效西法模式是一大因素。蜂生物学习性已决定中、西蜂是特征、特性都有明显差异的2个蜂种,用相同理论去处之必将旌尬。一种根植于中蜂的饲养方法是如此紧迫而必须!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所著的《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书,对养中蜂者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可谓迎刃面解。我在尊重中蜂自然习性的基础上结合《原理》理论,制订了一种舒适的中蜂定地饲养模式,可称为蜂具加组合。
4简介中蜂定地饲养蜂具加组合
制作理念:运用水泥井圏聚集土层气息,在核心位置置入无底蜂箱,再次稳定小气候。然后,配之以相关调控,便能使巢内环境非常接近于自然蜂巢的状。
选斜坡树荫凉爽处,竖起井圈,底沿垫高30cm留一长50cm、宽10cm、高20cm的酒道。中部悬置蜂箱,箱底钉全窗,纱目要以蜜蜂能通过,比蜜蜂大的动物不能过为宜。用厚4cm木条钉成箱垫,只钉三边形成豁口,其上反盖大盖后形成内『门,与井圈预留的1cm圆孔构成内外巢门,井口用最细目纱衛盖严,再盖上厚3cm以上的板盖,分2份垫成三角形便于调节气流。这套组合蜂箱,井圈能配套即可。需注意的是,箱底距井底余40cm,加继箱后顶端距井口50cm有利于通气、防潮、散热。井圈是分段式的,可酌情增减。井底以黄土质为佳。核心在與框设计。我用中标框,改成上梁长45.6cm,框内径宽29cm、高22cm。继箱框内径等同GN框内径;宽29cm、高13cm,这样除与箱壁承接长度0.8cm。两惻蜂路各6.5cm,缓冲增强又偕鉴了GN框的设计理念。
加继箱时将箱垫上移,重置巢门。
5初试效果
经初步使用后,这套组合已显现一些优点。其一,全底窗,利于交汇地气。蜜蜂生活垃圾跌落井底,因在斜坡,底是斜的易于冲刷。井底与外相通,若有蜍等进入,将吞食跌落井底的病残蜂,并将春噬坠人井底的蜡螟之类的敌害,每隔几天便冲刷几下,既干浄又降温。根据蜡螟喜在箱底干燥蜡屑处产卵的习性,在井底撒石灰粉既能*菌又能在湿润后形成强破及腐蚀性,对巢虫生有极佳抑制作用。涵道遮蔽了光线,靈蜂并不喜爱从此出入。反盖的箱盖减少了蜜蜂防守死角,还使화蚁无处藏身。
其二,设在上梁开放式的内巢门,换气舒缓,有利于蜜蜂以便捷路径到达所需之脾,更佳的是从上端扇风顺应了气流冷降热升之律。通风系统由涵道、道口(道口用瓦片调节)、底窗内外巢门、井盖构成,调节灵活,绝无闷蜂之忧。
其三,巢框设计参考了GN框理论,此种尺度不加隔板,巢础也能获得满框平整脾,缓冲性能极大增强,弱群于此极易复壮
其四,饲喂方便,直接置器皿于箱盖上,井口导下管,灌入即可。同时,将箱提走即可运输。在管理中,采蜜时用继箱,繁殖用平箱,保持食物充足,新脾新王,干燥时保持井底湿润,符合中蜂的水蜂”习性,就能轻松收到好效果。同时,建议不用隔板强迫蜜蜂横向造脾,慎用巢础,用不锈钢作框,割块状成熟巢蜜,对预防巢虫有着积极意义。总之,中蜂饲养再好的模式也需有过硬的理论与技术作指导。综观已有的各种养蜂书籍,我认为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一书,是当今中蜂饲养者的最佳读物。该书极富启迪性,我就是在该书的指导下,终于走出养蜂失败的阴影。

养蜂的心得和秘诀,养蜂的十大经验(1)

养蜂的心得和秘诀,养蜂的十大经验(2)

养蜂的心得和秘诀,养蜂的十大经验(3)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