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1-20 23:34:01

渔网的历史久远,我们的先民已经学会用藤萝编制简单的渔网,后来学会了制麻线,用植物纤维制成渔网,捕捉江河湖海中的鱼虾。渔网难以保存,大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在古人的画作中可以看到渔网的踪迹,渔人出没风波里,熟练操作渔网,从中可看出古人的高超智慧。

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1)

撒网 陆治《渔父图》

01 撒网

撒网又名旋网,明代文湛的《渔家竹枝词》有云:“阿侬家住太湖边,出没烟波二十年。不愿郎身作官去,愿郎撒网妾摇船。”撒网多配合渔船使用,是一种用于浅水地区的小型圆锥形网具,用手撒出去能使网口向下,并用与网缘相连的绳索收回来,轻便可携,但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技术熟练者,能在空中高抛出纯圆的网罩,不熟练者,则容易缠到自身,狼狈不堪。

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2)

拖网 五代 董源《潇湘图》(局部)

02 拖网

此图见于五代时期董源的《潇湘图》,画的是湘江一带的山水胜景。湘江上多有渔船出没,江岸上有拉网捕鱼的场面,人物虽小却动作分明。在使用拖网的渔民有十人,多数人还在浅水中,上岸的人也是从水中走出,他们在水中围住鱼群,合力朝岸上靠拢,待到收网时,就会全部投入到拖拽的劳作中。可见,这已是当时江河中常用的网具。

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3)

推网 五代 梁楷《渔人归家图》(局部)

03 推网

梁楷的《渔人归家图》是渔人捕鱼归来的场景,渔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走在水滨,在他肩上扛着一种渔具,是为推网。这是由两条平行的竹竿所支撑的网具,单人即可操作,双手持竿撑开网片,在水中向前推动,从而获鱼。不用时将两竿合并,网片缠绕在竹竿上。

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4)

撮网 元 唐棣《霜浦归渔图》(局部)

04 撮网

《霜浦归渔图》描绘的是捕鱼归来的场景,渔夫肩扛着渔具,边走边互相说笑。这里出现的渔具比较特殊,是一种竹编的抄网,沈从文先生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考证此类网具名为撮网:“细竹篾编成,专用于溪河浅水中,渔人一面走动一面举网贴水底爬撮小鱼虾或田螺,所得商品价值不高,但积少成多,容易满足家庭食用需要。因此南方依山傍水人家,几乎每家必有这种轻便结实的渔具,挂于墙壁一角,随时可以使用。”

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5)

扠网 明 仇英《桃花源图》(局部)

05 扠网

在仇英的《桃花源图》中,古松和青山的掩映,河水流过,渔夫在船上用扠网捕鱼,两根交叉的竹竿,剪刀式的结构,暗中连接网兜,鱼入网时,手中的竹竿就会传来振动,有经验的渔夫可以根据振动的频率来判断网中鱼的大致数量,然后绞合竹竿,网兜即封闭。

传统撒网怎么判断网里有鱼,怎么判断撒网位置(6)

罾网 明 谢时臣《虎丘图卷》(局部)

06 罾网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山丘上及附近有多处名胜古迹。《虎丘图卷》描绘了虎丘的山景名胜、农耕渔唱,文士悠游等等,其中有一人在河流中使用罾,正奋力把罾拉出水面,人物寥寥几笔,罾的网片也用淡漠扫出,笔法苍古,气格清隽。河床蜿蜒,两岸花木葱郁,起罾的渔人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