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一回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儒林外史第一回人物主要关系图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10-18 10:41:55

以同学们的思维导图整理为基础素材,就《儒林外史》的主题理解,我设计了一节课,准备和同学们一起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大致思路如下:

一、小组交流:将完善后的思维导图拿出来,把本小组找到的可笑之人进行汇总,小组讨论对这些人如何分类,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二、讨论完后,各自根据理解课堂绘制思维导图:《儒林外史》讽刺了谁。主分支是讽刺的人物的类别,第一层子分支是人物,每类至少两个人,第二层子分支是每人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每件事后面用括号概括这件事的可笑之点。

三、小组再次交流:互评同学的思维导图,挑选最能代表本小组的一张进行完善。

四、全班交流:各小组交代表本小组的思维导图,老师选择三个小组上台展示,第一个展示的小组会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二个展示的会是第一个小组的补充,尽量不重合,最后展示的会是能引起争议的。全班在讨论和争议中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

五、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看着《儒林外史》的主题,口头补充我们刚才没有讨论到的人物和事件。

展示链接资料一(来自百度):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六、请大家阅读以下链接资料,看看吴敬梓的经历与《儒林外史》中的哪一位相吻合?他是吴敬梓笔下的讽刺对象吗?

链接资料二(来自百度):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估计同学们马上就能判断出是杜少卿,我们在第一次的思维导图中就有同学把杜少卿当做一个讽刺的对象,我们再次深入探讨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以及那些可笑之人的态度。

七、作业:除了我们堂上讨论到可笑之人与可笑之事,书中还有很多可笑之处,请继续阅读《儒林外史》,自选一个点画思维导图进行整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