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近现代史纲要有什么看法,谈谈你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体会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8 12:58:45

大一上学期有幸遇到赵老师做我的思政课老师,也是从那时候我对思政课程产生了兴趣,最初的时候很多人和我说思政课是一门“水课”,总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投入意义不大。后来真正上课的时候,赵老师却反复强调着学生们十分热衷的一个词——搞钱,虽然当时的我对这样的观念将信将疑,但是一直都觉得老师老师的本意绝不是如此。

上学期思政课即将结课的时候,老师难得非常郑重地留了一项所谓的作业——尝试研究“钱学森之问”、“钱理群之忧”以及“李·约瑟之谜”。我当然知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我也知道凭借我目前的眼界和见识想要看懂这三个问题是很难的,但是寒假的时候我还是“傻乎乎”地好好思考了这三个问题,并且还心血来潮地写了三篇文章指出我对这几个问题的观点,当然我也知道这所谓的分析必然是漏洞百出的,但是在完完整整地审视过这三个问题以后,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是确定的,即老师一再想要灌输给学生的思想绝对不是搞钱。

后来我也有想过为什么明明老师讲课的目的不是想让学生变得功利化,反而却一再地从功利的角度去解读问题呢?最后我的答案回归到了一件事物上——兴趣。既然理科生不喜欢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那就从最直观的利益角度去剖析书本。

理科生都喜欢干货,最好考试的时候把答案直接报出来,只要最后能考高分,中间的过程什么不重要,哪怕我就是每天上课睡觉,只要老师考试前划重点的那节课好好听,最后考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分数就行了,至于数学这些需要扎实基础的科目,只能是硬着头皮一点点啃,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数学课上睁大眼睛记笔记,语文课上哪怕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的同学该睡还睡。

高中的时候同学调侃我,说我是个“伪理科生”,是班里少见的凭借着文科成绩把排名带起来的男生,其实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文科功底如何,只是单纯觉得一个人如果每天都满脑子不是数学公式就是游戏和睡觉,那样活着其实挺没意思的,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我读了十几年书,结果最后把这项能力给丢了,那这学不上也罢。

每次和同学在一起,听到他们吐槽文科没什么用,不管是学还是不学最后都一个样的时候,我只能尴尬地笑笑,即便是心里有些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生怕别人说自己是个“酸人”,是理科生当中的另类。但是当我和那些优秀的同学聊天时,我能够从他们的言语之间感觉到一丝人文气息,虽然同为理科生,虽然都没有说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和他们待在一起就是要比其他同学舒服,或者说可以把话说得深入一点。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文科教育,在推进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很大的阻力,而这阻力无非两点:其一,在于文科和理科的性质不同,文科给人的感觉总是飘渺朦胧的,好像对又好像不对,理科给人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写出来不是对就是错,在学习的清晰度上来讲,理科要强于文科;其二,在于文科和理科带来的利益周期不同,文科不像理科,只要学得好就能挣到钱,更多时候学文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享受不能够直观表现出来,它能够伴随一生,而不会像钱一样因为外在因素的改变而变得飘忽不定,可是在不理解的人看来学文就是没什么实用性,自然也就没什么进行下去的动力了,因此在短期的获益程度上来看,理科要强于文科。

两者稍加对比,文科在理科面前的弱势就不辨自明了,但是我还是认为一个真正拥抱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世界富足的人,学文的重要性一点不低于学理。

自下学期开学以来,我一共上了两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与这门课程深厚的历史意义相比,我能够最直观感受到的一点在于课堂的参与度并不高,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上课不乏有“唱独角戏”的性质,所谓“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讲得再多,扯再多的题外话,光是过耳不过脑,学生该往后排坐还往后排坐,那么最后上课的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当然,这也不是光一节课表现出来的短板,相比之下,很多通识教育阶段的非专业课程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想要通过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培养文科兴趣,在我这些年学习经历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一个能够循循善诱的老师来担起这份责任。

我以为,既然想让学生感兴趣,就不能够拘泥于课本,其实历史并不难讲,因为“历史周期律”的存在,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能够从历史当中找到它的影子。以今天上课的课件为例,PPT当中马戛尔尼访华时被要求行三跪九叩礼的图片,让我联想起了当今世界美国在国力不断衰退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加大力度的打压中国这一现状,这就像是当年的乾隆强硬要求马戛尔尼下跪一样,为什么一个君王,或者说一个国家,在明知道自己已经有衰退迹象的时候不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要一贯采取强硬的态度去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把这种事情往小处说,就像是一个人被揭了短,却还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干一架有着共通的道理,把历史上的大事缩小到人人都能够理解的心理活动上,兴趣大概就能够被一点点勾起,这时候的历史才真正能够活在每个人心中了,否则在隔了很大认知鸿沟的情况下,想让一个人理解自己所讲述的事情,无异于“对牛弹琴”了。

说一句大白话,很多情况下现在流行的“内卷”,都不是兴趣使然,而是人在面临经济链压迫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如果连生活质量都得不到保证,那还谈那些虚的做什么,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点在于——当我们把自己功利化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再具备多大的价值了。社会一直在发展,未来需要的也一定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那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这个过程在麻木面前变得不痛不痒而已。

这是我这段时间的一些感受,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望谅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