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孔子所说的君子以及自己的态度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10-21 00:47:17

“君子”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对人格类型概念,对后世中国人的做人方式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有很多谈论“君子”和“小人”的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那么,孔子界定和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呢?或者说,在孔子看来,具备哪些素质的人算是“君子”,反之则算是“小人”呢?

何为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孔子所说的君子以及自己的态度(1)

综观《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及相关儒家经典,可以总结出12条主要的标准:

1.仁

这是君子必须具备的素质,必须坚决、持久地保持,有时甚至要不惜牺牲生命去维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身以成仁”)。

“仁”的核心内涵即“爱人”,要以爱心对待所有人;同时还包括:孝悌、恭、宽、信、敏、惠等素质。

具备这些素质的君子,自然愿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不仅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不仅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与他人发生误解或矛盾时,首先会反省自己言行的不足(“君子求诸己”),而不像小人,只会把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小人求诸人”)。

何为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孔子所说的君子以及自己的态度(2)

2.义

做人必然要涉及“义”和“利”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从一个人处理“义”和“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君子优先考虑“义”,小人优先考虑“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当然,并不是说君子就不能考虑“利”,而是要在讲“义”的前提下谋“利”,不能见利不见义,更不能唯利是图。

因此,也只有君子才会以道义来团结人,而小人则会为了一时的私利而互相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礼

在孔子看来,与小人常常“无礼”或虚情假意地守礼相反,君子的立身之本在于“礼”

“礼”在养成君子人格的过程中作用巨大,身为君子者,也须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何为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孔子所说的君子以及自己的态度(3)

4.智

身为君子者,须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高超的才能和智慧。

君子的才能往往是多方面的,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而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君子不器”)。

君子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处理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小人正相反,只是“半桶水”,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大自负,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

5.信

君子说话算话,掷地有声;小人出尔反尔,言而无信。

当然,孔子将“信”放在了“义”之下,“信”要服从“义”,“义”是更高的原则,在“信”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提倡人们牺牲“信”而成就“义”。

何为孔子时代的君子和小人,孔子所说的君子以及自己的态度(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