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水,什么是好的水鸭母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09-15 01:31:04

来源:新华日报

“纯净水最干净?这是一个误区,人们可能因为喝纯净水而更容易患病。”7月15日,2021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南京大学分营举行开营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教授作题为《怎样才能喝上“好水”》的专题讲座。任洪强院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营员们科普了饮用水知识,纠正人们普遍存在的饮水误区。

自来水、煮沸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你们最喜欢喝哪种水?任洪强以一个很贴近生活的问题,抛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怎么样才能喝上“好水”?

“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诱发的疾病时有发生,这多源于环境污染、人和其他动物的粪便污染。” 任洪强说,虽然饮用水处理可以去除部分潜在致病菌,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2007年太湖蓝藻、2010年吉林化工用桶污染、2014年兰州自来水污染……他举例,人类不当的社会生产活动导致近年来饮用源水污染事故频发。

任洪强院士说,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感官性状、微生物指标、化学指标等方面。感官性状标准则分为色度、浊度、嗅和味、温度及硬度等指标。我们通过观察、触摸、嗅闻等行为,可以直接判断水质是否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优质的饮用水应当清澈透明,无嗅无味,有微碱性,同时温度适宜,“15-35℃的水更能满足生理需求,水温高于35℃或低于15℃会减少摄水量。水中溶解性固体含量在25-50毫克每升之间,水的口感不好。”

那么如果水“变色”了,是否一定有问题?“有些商家在推销净水器时,会用一些仪器接上自来水管并通电,水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任洪强院士解释,这是通电过程中电极颠倒所导致的正常现象,商家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带有推销的意味。

在微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任洪强院士表示,近些年来国家不断调整水质标准,划入范围的污染物种类增多,数据指标愈发严苛。同时由于我国面积广阔,各地情况复杂,水质标准增加了一定量的参考性指标。这有利于增强我国不同区域考察饮用水水质的灵活性,水质标准更贴近实际情况,更具准确性。

饮用水是如何生产的?任洪强说,饮用水的生产分为取水、处理、送水三个环节。自来水厂首先从水源地取到原水,然后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环节净化水质,最后通过管网系统将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原水有三种类型:好水、微污染水、污水。根据原水的水质不同,生产体系也会适度调整,但基本上都能实现水循环:净化后的原水供给使用,然后通过污水处理厂的深度处理工艺,形成回用水。回用水进入水体,经过大自然净化后成为原水。

饮用水的生产技术不仅能生产“好水”,还能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任洪强介绍,载人飞船的饮用水实际上是自循环水。航天员的尿液以及舱内的水经过膜分离技术处理后,可以被加工成饮用水。航天飞船中的银离子消毒方式,也得益于饮用水消毒技术的改进。

纯净水比自来水好?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进口矿泉水最好?任洪强院士指出,目前普遍存在三个饮用水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健康水为“标准”;第二个误区是纯净水比自来水好;第三个误区是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

任洪强院士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没有所谓的“标准”,只发布了《饮用水水质准则》,“负电位消除自由基”“喝水补氧”等论述没有科学依据,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意味着健康水“标准”是虚假的。

此外,任洪强的研究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一致认为:比起盲目追求纯净水,煮过的、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自来水是更好的选择。

任院士还列举了选水的四项原则并给出了两条实用建议。四项原则是:第一,选择优先达到国家饮水标准的自来水;第二,保证水质,喝煮沸水更为安全;第三,适当补充盐水;第四,尽量少用纯净水和软化水。两条建议是:不听信商家不符合科学知识的宣传;不喝在家庭容器上放置24小时以上的水,这种水容易有微生物滋生。实习生 梁键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