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生老病死感悟的图片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8 09:28:21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生老病死感悟的图片(1)

化君说:


生命的流逝并非消散。纵然每一天的结束,似乎只是渐渐向老病、死亡靠近;一天天的或奔走努力或慵懒消磨,最终仿佛都指向了相同的结果。然而伴随着相增长的,是求生的*。越到了最后,越希望能珍惜。

1

老去似乎是一件极其缓慢的事。看一朵花谢了又结蒂;看一棵树从羸弱的种子到漫天绿荫,再到枝条寥落。这些变化缓慢而清晰地以肉眼可见的痕迹在发生。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生老病死感悟的图片(2)

因为身处其中,很轻易就忽略了这些细微的变化。

邻居荒废多年的老房里住进来一个老人,当他出现在院子里的时候,已经是很老的样子。当然,包括他那栋红砖掉灰的房,阳光毫无威胁地打过来,空气里扬起无数的微尘。也是够老的了。

老是什么样子呢?

是眼神浑浊,四肢僵硬,身上散发出越发浑浊而油腻的尘土气息。

是灵魂比这世上任何一只灵魂都要有深度,却往往身囿于轮椅,甚至床榻。

在阳光的余晖下,老人推着轮椅出现在街头,不聊天,只是静静地看。看大花包裹里稚嫩孩子清晰的眼;听小媳妇的家长理短与三尺墙头下的男人们聊的黄色政事。他张开嘴,却只是徒劳,没人愿意听这个老家伙的心声,愿意听的也已经去了天堂。

年轻的他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也体验过很多新鲜和喜悦。可是当人老了的时候,就衍生出身不由己。再见到他的消息时,他的门前已经是白色的挽联,刚好遮住屋檐下的黑色牌匾。黑色牌匾上写着四个字“德高望重”。这是一个人无声的落幕。

2

寿终正寝是中国人对自己生命结局最圆满的祝福。

相爱相亲电影里,姥姥事先为自己准备一口棺材。好木头,敲起来是咚咚咚的厚重。人竖着躺进去,宽度、长度刚刚好,打好一口棺材,放置在家中堂屋。这是无数老人在生命的末途选择的最后一份礼物。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生老病死感悟的图片(3)

孤独吗?并不吧。眼看着老友一个个离去,而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上,那才是孤独。

前半生,你拼命想赶上这世界的发展速度,人到中年才发现,无论如何也有人比你强。而后半生,你放任自我,不追不赶。其实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那些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才是真的每日提心吊胆。

巷口第二家有家纸扎店。五彩缤纷的纸扎,叫人分不出什么是真正的喜悦或伤悲。很多老人会提前订好寿衣,要一件黑色如漆的衣服和靴子。先寄存在店里,在某一个夜里老人躺在床上悄无声息地离去。随后子女匆匆忙忙地来取这件寿衣。

又急匆匆地来问:“置办后事,我们还得要什么?”

“花圈,小汽车,空调,洗衣机包括金童玉女……”纸扎店主滔滔不绝。只要是你能说的出来,巧手一扎,涂上颜色,顺着火焰都能给你送到另一个世界。只是那些缺乏使用说明书的电器纸扎,不知道另一个世界的老人是否会用?

在睡梦中顺其自然了结此生,像一朵花的陨落,一只叶的枯萎。这就是圆满的结局,并称之为“喜丧”。

我念小学时,清晨的薄雾朦胧中,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有一只白色的石灰圈。心里隐隐约约地知道,这是有一个人死掉了。死亡有时候是一个符号,一个由家族内部往外宣扬的讯息。死亡,往往来得如此突兀而又陌生。天越来越亮,石灰圈被三三两两的行人看到,被开着远光灯的车轮碾过,最后沦为尘土。

关于死亡,传统道德(也就是儒家)常常持恐惧、悲伤甚至抵触的态度。

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离世后,孔子的感情十分悲痛,甚至哭着说:“这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啊?”(颜渊死,子日:噫,天丧予!天丧予!)如果勇士荆轲站在孔子面前,孔子绝对是不会搭理他的。以一挡十且毫无胜算的送死行为,孔子向来瞧不起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唯一对死亡看的比较开的是2000年前的庄子。庄子的老婆身死,庄子鼓盆而歌。生死不过一场大梦,如梦初醒,醒后复黄粱一梦。何等旷达,时人不解,今人仍然不解。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生老病死感悟的图片(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