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皮影悲腔唱段,湖北天门仙桃沔阳皮影戏哭腔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04-15 11:53:22

新华社合肥5月31日电(记者杨丁淼)点亮射灯,拉开幕布,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幕布上闪转腾挪。幕布的背后,锣鼓钹紧密地敲打。77岁的老艺人柯玉英辅以皖南特有的唱腔,一对皮影在她的巧手中上下翻飞,千变万化。

这场表演来自皖南皮影剧团,班主叫何泽华,是皖南皮影第九代传人。进入位于皖南的宣城市宣州区水东老街,不用问路,循着这锣鼓声就能找到两栋对门而立的老房子。这两间并不起眼的屋子正是皖南皮影民间博物馆,它们凝结了53岁的何泽华一生的心血。

仙桃皮影悲腔唱段,湖北天门仙桃沔阳皮影戏哭腔(1)

何泽华在展示皮影道具。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00年前,随着湖北移民的到来,皮影传入皖南,广泛吸取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和雕刻等民间艺术精华,逐渐发展而自成一派。

与其他地区的皮影相比,皖南皮影尺寸较大,人物的闪转腾挪一招一式,都看得清清楚楚。何泽华告诉记者,皖南皮影唱腔独特,情感细腻,“唱起悲腔仿佛皮影都在流着眼泪”。

皮影在当地被称为“一担挑的戏”——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农闲时就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四个人就能撑起一台演出。

对皮影的热爱从小深埋在何泽华的心里。“演员虽少,观众却多,从蜡烛演变到电灯,现场没有音响设备,全凭艺人一张嘴,可谓‘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何泽华回忆往事。在爷爷的影响下,从记事起,他就拿皮影当玩具。

仙桃皮影悲腔唱段,湖北天门仙桃沔阳皮影戏哭腔(2)

何泽华在皖南皮影民间博物馆展示皮影制作所需要的原料黄牛皮。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何泽华十多岁就跟着爷爷学习皮影戏,据他介绍,学习皮影戏,首先要学如何做皮影,皮影上留着手艺人摩挲后的温度,皮影戏才有了入情入景的灵气。

制作工艺包含选皮、制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八个工序,每道工序都很讲究。制皮的时候要用特殊药水处理,雕刻时往往要用十几把刻刀,根据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和纹饰选择不同的刻法。

皖南皮影雕刻的独特在于“推皮触刀”,即执刀的手不动,另一手推动牛皮来完成雕刻。何泽华介绍,这种刻法对推牛皮的手劲、手感要求很高,刻出的皮影线条圆润有致,尤其是对大弧度的曲线刻制,具有流畅美和韵律感。

尽管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皖南皮影却再也难现当年的辉煌。如今会做皮影的人越来越少,何泽华的表演团体仅剩4人,大都年事已高。团体中有一位15岁的初中生是何泽华的徒弟,“这孩子非常有表演天赋,可惜他爸妈并不支持”。

在何泽华看来,在皮影式微的今天,必须先要拯救,才能谈传承与发展。

仙桃皮影悲腔唱段,湖北天门仙桃沔阳皮影戏哭腔(3)

何泽华在展示皮影。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为了留住皮影的“魂”,何泽华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各类皮影作品。2010年,由他私人筹建皖南皮影民间博物馆建成,馆内收藏了他三十年来“淘”来的近一万多件清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皮影作品,并免费对外开放。

不仅如此,何泽华还努力创新皮影的“形”。他与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就酒后驾车、环境保护、用电安全等主题,自己设计人物形象,编写剧本进行演出,扩大皮影的传播和影响。

仙桃皮影悲腔唱段,湖北天门仙桃沔阳皮影戏哭腔(4)

何泽华在整理自己制作的皮影工艺品。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皖南皮影戏,何泽华带着“一担挑”班子,到各地参加各种展会展演活动,去合肥办展览,赴澳门卢家大屋现场展示皮影雕刻技艺,参加当地政府主办的“送戏下乡”活动表演传统皮影戏剧目。

如今,何泽华开始在宣城市第十一小学定期授课,给小学生讲授皮影表演及制作,他有了20多位小徒弟。“皮影戏是一种文化,不应该只在木箱里沉睡。”何泽华希望让下一代更多地来了解这门艺术。

仙桃皮影悲腔唱段,湖北天门仙桃沔阳皮影戏哭腔(5)

何泽华在展示皮影戏表演技艺。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与皮影相伴一生,何泽华深切体会到对传统艺术坚守的困难,为了生存他甚至不得不转让和出售部分藏品。他也想过放弃,也做过其他工作,但离开了皮影,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当我回到老家,再次拿起皮影,才明白这是一种说不清的归属感。”何泽华说。(视频制作:新华社记者白斌、陈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