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尘4x/图)
我住在成都三环外,准确地说应该是外环或者城市边缘。几年前,小区周围还是一片荒地,现在,商场、美食街和写字楼内,人流量巨大,一改过去的“乡坝头”景象。但我对外介绍,从来不说自己是成都人,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上的刀光剑影,往往会让一些自诩“成都土著”的人,渐收锋芒。
成都的包容与闲适,需要用心观察与体验,有时生活中的不经意变化,可能都会有很多感触。
之所以这样说,源于我家楼下,一家面馆三易其主的故事。
“第一任”老板:中年姐妹、味道佳、服务态度好
我搬到这边的新家,已经快两年。刚开始,楼下的这家店铺是面馆,老板是一对中年姐妹,年龄相仿,一个负责在后厨下面,一个负责前台端碗、收银。我并不知道她们是不是第一任老板,但至少从我看到它开始,是在售卖各种面条和快餐。面馆生意还不错,小区附近的一些上班族、物业工作人员都会进店消费。
有一次,我也进店点了一份杂酱面,二两面12元,在成都,这不算贵。品尝了一下,味道也行,之后断断续续,又去试过两次。我心想,家门口有这样一家面馆,其实很不错,它不仅填饱了周围人挑剔的胃,还连通了工作与生活的“最后一百米”。
老板两人态度很好。平时来店里就餐的人,包括小区里安装网线的工人,负责道路清洁的环卫工,他们的口味不可谓不挑剔,但每一天,我都看到这家面馆,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都有固定的人群就餐,虽然谈不上门庭若市,但起码比周边的店铺要热闹许多。
但是,这样的情况仅仅持续了半年。
第二任老板:年轻女孩、一周开三天门
有一天,我路过面馆时发现,两个年轻女子正在更换店铺的招牌,我上前问了一下,才知道她们已经成为了新的老板。她们还接收了上任老板的餐具、桌椅等工具,依然售卖面条、炒饭等快餐,只不过区别在于,在原先的××妈妈面馆下面,加上了宜宾、重庆等地名,用于向客人展示当地的特色面条口味。
怀着好奇心,我又去品尝了一下“新店”的口味。其实,我并不算挑剔的人,但是店铺换新之后的面条口味,确实让我感觉到很多东西变了。
比如在用料层面,上一任面馆老板采用的是很地道的熟油辣椒,搭配葱花、蒜和一些复合调味料,能体会到面条的劲道和复杂口味,但是,店铺换新后,这两位年轻老板可能想推陈出新,就结合了宜宾燃面和重庆小面的味道,结果,原来面条的本味,和一些花生碎、青菜叶、豆芽等盲目搭配在一起,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我吃了一次后,没有再去光顾。
此外,这两个年轻人给我的印象也挺随性的。她们接手这家面馆后,一个星期往往只开三天门,有时上午开门,有时过了中午开门,反正就是不喜欢在饭点开门。于是,那些平时愿意去这家店吃面的人,都纷纷去了更远的面馆、饭馆吃饭,久而久之,这家店又贴上了“门店招租”的告示。
其实,它原来的生意还是挺好的,在周围众多店铺中,这家面馆一开始生意算得上是最火爆的。可经历这次易主后,我发现它元气受损,一些“回头客”总是吃闭门羹后,也转头走向了其他店。
还有,她们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营模式,和顾客的工作时间并不契合。比如,大家想吃饭的时候,找不到地方,非就餐时间,面馆却开了门。一来二去,顾客只有选择去别处吃饭了。
第三任老板:“冷啖杯”小伙、顾客体验不好
后来,面馆又变成了一家“冷啖杯”店(夜宵店)。它是从4月初开始挂上新招牌的,上面标注啤酒、冷啖杯,于是,这家不到十平米的小店,仅招牌就有三个不同的店名。
接手这家店的,是三个青壮年,看起来应该是合伙模式经营。刚开业那天,店门口坐了四桌客人,有两桌是他们的朋友和亲戚,有一桌是他们自己的牌局,还有一桌坐的人,就是我和我老婆。
我跟老婆两人都是那种一看到周围开了新店就忍不住去体验的人。不管是踩雷还是发现宝藏,我俩总是义无反顾。可这次,毫无疑问,我又踩雷了。
三个小伙,看起来干劲十足,要重振店铺的雄风,但开业当天,他们没有写打折的标语,也没有任何活动,店里所有的桌椅、锅碗瓢盆等,都是前任乃至前前任老板留下来的;他们主打宜宾把把烧,但是使用的材料却搭配的是贵州辣椒,既没有把把烧的感觉,还把我最爱的烤排骨烤得焦糊,一些荤菜甚至能吃出冻货和异味来。
这次体验,让我彻底将这家店“拉黑”。不仅如此,我还发现跟我做出一样选择的人还有很多,因为,那天开业似乎就是这家“冷啖杯”店的“店生巅峰”,开业至今,我每天经过它那儿,都见到三位小伙要么是在门口无聊耍手机,要么就是三人凑一桌斗地主。
远远地就看见,他们透明的冰箱里,没有任何菜品,到了开吃小龙虾的季节,也没有任何外摆和参与小龙虾市场“内卷”的迹象。三人似乎也关注到了店铺的“衰颓”状态,在门口,又竖立售卖面条、盖浇饭的广告牌,可是这次,再也没有人去他们那里吃饭了。
我跟我老婆说,其实很多时候,我挺想去跟他们建议,可以做一些推广或者向顾客展示自己食品的活动,甚至想出用陌生人写信丢纸团的方式,去跟他们交流一下作为食客的想法,但是我老婆劝我不要多管闲事,说万一别人不在乎这些呢?或者说,这周围的行情本来就是这样呢?
好吧,我老婆每次在我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及时拉住了我,否则,指不定我会闹出什么笑话。
其实,在这家店正对面,就有一家没有招牌的快餐店。老板是一对夫妻,两人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售卖豆浆、油条,中午同样售卖面条、炒饭,晚上售卖快餐,昼夜不息,日复一日,店铺客流很稳定,口碑也还不错。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他们偶尔也关门歇业,但是能看出来,老板其实有自己在下功夫,思考如何经营一家店,如何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吸引顾客,如何留住“回头客”。将他们的情况相互对比,我发现,其实不管是小店铺的经营,还是对于手头事情,都离不开用心对待和智慧。
就个人体验而言,我其实很喜欢第一家面馆的经营状态,因为它的定位和服务方式,和我们所住小区的环境是符合的,既不热闹也不冷清,每天拥有稳定客流,顾客群体都是周围上下班的工作人员和小区住户。让我没搞懂的是,到了第三家“冷啖杯”店的时候,老板们在面临没有客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以及,有没有想过如何改善这样的现状?
(作者为成都媒体人)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禾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