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19 23:20:26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下降 16.767%,求职者人数上升 69.82%。

1、个人因素

众多学者认为,个人素质和就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择业时倾向于高收入、优质福利待遇、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优异发展前景、适合兴趣和性格的工作。《报告》中毕业生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 4000—6000 元。

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1)

在招聘要求为中共党员的硬性条件下,将学生学习成绩划分为优异、中游、下游三个类别,党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已找到工作的人数远超于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同学。

在各种因素下,部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差、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优胜劣汰存在于自然的每个角落,同等条件下,个人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2、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父母的态度与观点,会对子女的择业观念与职业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数据中,同等标准下,城镇户口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远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城镇户口中,985、211 院校的就读学生人数也多于农村户口的学生人数。家庭经济情况、受教育资源不同,同等学生所学成果也各有不同。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家庭经济优越的大学生更向往实现社会交往需求和尊重需求,而家住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学生更迫切实现生存需求,从而寻找提供稳定收入的工作。

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2)

3、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殿堂,需要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拓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视野和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合来看,约 50% 的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通过学校的就业中心获取就业信息,这对学校来说,其缺乏对学生就业情况、职业规划等相关信息的掌握,信息掌握不足是目前学校提升学生就业率的一大障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社会导向。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毕业生高期望之间形成矛盾,就业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当前工作模式也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影响。有学者认为,相比人力资本特殊性强的劳动力,人力资本一般性强的劳动力更容易就业,个人能力资本的积累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都会受到家人、亲戚、朋友的多方关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稳定、高收入、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是长辈们津津乐道的职业选择,这种社会导向无疑为毕业生增添了社会性压力。《报告》中,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 75.8%;一线、新一线及部分省会城市为首选工作地点。另外,36.0% 的学生期望进入国有企业,25.1% 的学生期望进入民营企业,16.0% 的学生倾向于三资企业,14.0% 的学生更希望进入事业单位。

5、提升学生就业的建议5.1 完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就业形势,清楚人才市场所需,从认知、行为、情绪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

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个人就业的因素(3)

5.2 家打造良好家庭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下,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学生成长本身,认为高分数就能铸就美好未来,进而互相攀比,一味给子女报各种补习班提升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成长与发展。一个人的闪光点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说高分是进入高平台的根基,那么高能力水平便是通往更高平台的阶梯。为此,良好的思想品德、强健的生理心理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优秀的社交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行为、情感、认知培养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这是除青年大学生自我发展外又一关键性因素。家庭文化观念对子女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家长应在子女小的时候便逐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穿衣风格到财务支配,再到人生选择等,尤其是相关领导力的培养,会为青年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打下良好根基。

5.3 创新培养模式

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高校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5.4 健全就业保障

为完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政府应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待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将自然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保障青年学生的就业权益,政府要设立相关就业法律法规;为解决高校信息掌握不全面的问题,高校要将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与就业体系提上日程。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政府也要健全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大对教育行政相关主管部门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如,在企事业单位年度招人计划中,开辟专项招录计划,解决毕业生因家庭资源匮乏带来的就业困难。

就业市场也应增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畅通就业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社会资本,降低就业成本,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同时,政府还可调整宣传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吸引毕业生到更多领域挑战更多不同的工作。此外,社会也应创造诚信的就业环境,治理地域、性别、户籍歧视等不良风气,为青年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家庭要改善教育观念、高校要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就业市场要转变风气优化环境、政府要健全就业保障。青年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多维治理,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只要目标坚定,就一定会实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