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一羽之不举句式,然则一羽之不举的译文

首页 > 生活常识 > 作者:YD1662023-12-06 11:41:49

1.2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体悟孟子心忧天下、仁者爱人、救民水火、推行王道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文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难点:欣赏、分析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教材分析: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文言基础知识较多,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魅力,并学有所用

【素养目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孟子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人盈野;争城以战,*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王道”和 “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题目解说

“齐桓”指的是齐桓公,“晋文”指的是晋文公,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事”指的是用武力争霸于诸侯的事业。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才是正道,“霸道”是不可行的。

五、学习字词

褊小(biǎn) 庖厨(páo) 闭门羹(gēng)

忖度(cǔn duó) 鞭笞(biān chī) 赡养(shàn)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瞠目结舌(chēng)

浸渍(zì) 沐猴而冠(guàn) 孺子牛(rú)

商贾(gǔ)

六、层次结构及分析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结尾。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八、写作特点

本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九、写作技巧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

(1)事例:以羊易牛

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

(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3)设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说明齐宣王虽有仁心却说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来,只是不肯做。

(4)设例:为长者折枝。

说明齐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为”。

(5)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展到治理国家。

2、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4、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排比: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对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5、因势利导,措辞委婉。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

6、层层递进,论点明确。“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7、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十、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三)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6、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十一、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2.回顾课文,具体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的。

十二、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小(biǎn) 庖厨(páo)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

B.忖度(dù) 鞭笞(chī)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

C.商贾(gǔ) 庠序(xiáng)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D.浸渍(zì) 赡养(shàn)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4、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5、默写课文语句。

1.今也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B

解析:“度”应读duó。

2、D

解析:可用排除法。①句是齐宣王的话;③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

3、 A

解析:A.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B.介词,在/介词,对。

C.动词,像/连词,如果。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4、 C

解析:“临时虚构”错误。

5、1.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 2.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3.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