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40岁的人看的书推荐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16 18:38:55

人到四十岁,可以称作中年了。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事实上,四十岁与“不惑”并没有必然关系。

反之,许多人的内心体验却是“四十而大惑”

原因很简单:

一个人在少年青年时代,面对的事务相对单纯;

一到中年,工作上压力越来越大,生活上,父母、爱人、孩子各种责任等着你担负;

这时候突然发现,人生并不是原来想的那样,怎么不困惑呢?

谁能像孔子一样,从十五岁立志向学,一生“学不厌”,谁才可能做到中年“不惑”。

所以我一直说,人到中年一定不要把读书这件事丢了。

1 避不开的中年困惑

我们大多数人读书最多是在中学时期,因为要应对高考嘛。

升学的压力一旦卸下来,找不到明确的目标了,就把“读书”这个工具抛开了。

事实上,念书如果沦为工具或手段,那么书是书,我是我,念完了有用,用完了忘记,等于没有念过。

书本如果没有内化为你自己的心得,多读少读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所以,到了中年再来读书,目标应该定在“自我成长”上面。

成长须以自由为前提。

对于中年人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已经看到外在的限制,则需转向内心世界的开拓。

这是微妙的阶段,若是抱着悲观的想法,会有“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凄怆感受,然后随顺环境,与世浮沉。

有一部美国电影《城市乡巴佬》,所讲的就是中年男人的心境。

几个中年人在城市打拼了大半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内心一片茫然。

他们共同的疑惑是:

这一切就是我所要的吗?

这就是我的一生吗?

未来已经不再有任何高潮了吗?

如果不读书,大概很少有人可以避开这样的中年困惑。

适合40岁的人看的书推荐,(1)

2 那条没有选择去走的路

如果读书,要读什么书呢?

中年读书,文学与艺术是重要的选择。

人在太年轻时缺乏体验,只能凭借想象力,到了中年则有印证的资料了。

我有一位朋友,是外文系退休的教授,他告诉我说:

大学生念文学系有些冒险,原因在于:

青年人在缺乏心理准备与人生体验时,接触了充满幻想与理想的唯美作品或批评眼光,容易造成个人与现实世界的脱节;

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厌世倾向,影响正常生活。

相比之下,中年读文学,则有相得益彰的乐趣。

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为《一条没有选择去走的路》,大概意思是:

人在年轻时,原来有两条路(或更多路)可以选择,但是他只能选择一条。

在选择的那一刹那,简直像是赌博下注,姑且一试。

但是选定之后,这一条路绵延下去,再也难以回头了。

另一条没有选择去走的路,永远藏在心中,形成恒在的伤痛。

我们不是也常常惋惜,自己当初没有像某人一般,选择那条道路吗?

或者,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高兴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倘若年轻人读这首诗,会不会对未来更加心生惶恐呢?

中年再读此诗,内心会有更多感触,也有更成熟的思量,可以衡量每一条路的得失成败,继而珍惜自己的选择。

适合40岁的人看的书推荐,(2)

3 得以印证的人生

而在我自己,读金庸小说是多年的习惯。

年轻时读,注意的是故事情节的精彩,人物的是非善恶,最终正义是否得到伸张。

年纪大了再读,则关注的地方大有不同:

我留心每一个人如何“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平凡人物做出的那些超凡表现;

所谓正义,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甚至没有终极的正义可言。

每一遍再读,都获得更丰富、深刻的体会。

这时所读的小说与诗,已经不太在乎“求知”,而把注意力转向印证了。

要印证的是什么呢?

其实是“自我成长”过程中的轨迹。

我所走过的人生,是否在不同时空、不同作品中可以得到共鸣?

4 从实相中看出可能性

人生旅程不论顺逆,经历即是真实。

现在的点点滴滴,即是生命的实相,我们不必另外奢求理想,但是却须在实相中看出不同的可能性。

“可能性”这个词,对于中年人有特殊的意义。

它更多地指向人生的境界,成长源于自由选择;

所针对的目标,则是心灵层次所开显的境界,文学与艺术正是这些境界的写照。

时光匆匆无法挽回,人生走到中年,正是自由攀登心灵高峰的良机。

中年读书,由不惑而通达,其乐在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