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选自哪本小说集,社戏小说主旨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0-31 05:21:37

《社戏》乃是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而且被收录在小说集《呐喊》的最后一篇,也被收编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很多人在初读《社戏》时,只是有一些朦胧的浅显理解,毕竟大多数人的学生时代都是单纯无比的,对于更加复杂的感情难以共情,但是现如今再重读《社戏》的话,很多人会发现出甚多不同的地方。而《社戏》里的这出戏,也并不是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是一出“好戏”,你可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从三个地方来揭秘。

社戏选自哪本小说集,社戏小说主旨(1)

(1)《社戏》为何会被收录在《呐喊》最后一篇?

众所周知,鲁迅在描写他所处时期的妇女儿童,或者是一些农民的现状时,并不是非常平和的。他甚至会用一些非常刻薄,甚至是犀利的笔触,去故意的讽刺周围愚昧的状况。而且有很多在小说当中出现的儿童的形象,也大多是愚钝懦弱的。但是《社戏》却不同,在这篇小说当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小伙伴都是天真可爱的,也都是令人欢喜的。鲁迅在描写社戏的时候,将读者都不由自主的带入到了那个欢快的时期,给大家展现了一个非常温暖的童年。这也是《社戏》会被收录在《呐喊》集最后一篇的原因之一。

因为收录者和作者都想让这篇小说集,以一个非常美好的结局收尾。所以他们就把这篇充满着温暖,以及有着更多美好感情的温馨小说放在了最后一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在描写《社戏》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展现出童年的温暖,也想要描述出自己的小伙伴,那个时期的孩童,是多么天真又多么可爱啊。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鲁迅这么的怀念小时候看的那出社戏,也许就是因为他太过于怀念自己的童年,才会将那一出戏加上美好的滤镜,并不是“戏好”,而是“童年好”。

社戏选自哪本小说集,社戏小说主旨(2)

(2)鲁迅为何会用大量的笔触描写人,而不是戏?

如果真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非常的怀念当初所看到的那一出好戏,“从此以后所看的各种演出,再也没有那样的好戏了”,那么鲁迅先生应该会在自己的文章描写当中,用大量的笔画描述出戏台上的表演,也会花大量的时间给大家描绘出一副“这出戏如何精彩的画面。”

可惜的是,当大家再次的重读《社戏》时,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等到鲁迅和小伙伴们真的到达了看戏的地方时,鲁迅描写的却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还有大家等待着重头戏的出现的状态,紧接着又写他多么的想打盹,还要“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等等这些零碎的情况,就是不描写台上的表演是有多么的精彩。等到最令人激动的打斗的场面出现时,鲁迅却只是用几笔简单的带过了,而是将更多的描写转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身上。

社戏选自哪本小说集,社戏小说主旨(3)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就这样,这出看戏的戏码飞快的掠过了,紧接着他们就乘船回家去了。而且鲁迅在描写回家的路程中,双喜热情的态度所花费的笔触,都比描写看戏时那舞台上的精彩表现要多的多。

其实这也侧面的表达了,鲁迅并不是真的怀念那出戏,也不是真的觉得那出戏多么的好,他只是想借由着这出戏,表现出自己对童年时期那些温暖的片段和人物,是有多么的念念不忘。否则的话,他怎么只是将戏台上的表演,花了几句话就粗略略过,而是把更多的描写篇幅,放在自己的小伙伴如何看戏的神态上呢?

社戏选自哪本小说集,社戏小说主旨(4)

(3)鲁迅为何要将六一公公写的这么善良?

前文也讨论过,鲁迅的文风最为显著的一点——讽刺。他擅长用自己手底下的那杆笔,来描写更多愚昧的百姓,甚至是揭露和讽刺世间的百态。真正能够让他花费大量的心血,只记得温暖的人物却很少。而《社戏》这篇文章所出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温暖的存在。

特别是只出现了几个镜头,却让大家念念不忘的六一公公。因为鲁迅回家的路程当中,经过了一些田地,热情的小伙伴想让这位来自城里的“少爷”,尝一尝农民们的果实,于是好心的双喜就大大咧咧的采了一些豆子,哪里想到,却不小心采到了别人家的田地里,也就是六一公公。

其实很多农民对于自家的农作物都是异常的珍惜的,更不允许别人的糟蹋,这样胡乱的摘了一把的行为,在贫瘠时期的农民的眼里,是很不能饶恕的。但是当六一公公知道,双喜之所以采豆子是给“这位来自城里的少爷”吃的时候,他突然就释怀了。

社戏选自哪本小说集,社戏小说主旨(5)

不仅没有怪罪双喜的行为,反而主动的问了一句:“豆子好不好吃?”当听到这位少爷肯定的回答之后,他竟然还笑呵呵的想要多采摘些豆子过来。这种又善良又慷慨的形象,确实是让人对这位朴实的农民忽生好感。但是大家再次的重读一遍《社戏》时,却不禁产生了一种疑问:从六一公公平日里异常珍惜自己农作物的行为看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罢了,而且非常的斤斤计较,但是他为什么不愿意抱怨鲁迅呢?

而且知道了是“迅哥儿”要吃之后他还主动的“巴结”上去。但是很多读者在读这篇文章时,都不愿意用“巴结”这个词语,因为从鲁迅的描写上可以看出,六一公公表现的慷慨大方的样子,是非常的自然的,是出于一种朴实的农民,对于外来珍贵客人的本能善意。所以很多的读者,也不愿意用自己的恶意去揣摩这种行为。这也是因为鲁迅对于自己的童年,还有在看社戏时,所遇到的那些人物的印象过于美好了。所以他把所有的人物都描写的异常生动善良。

鲁迅先生无论是对于自己童年伙伴的细致描写,还是对于每个人物善良地方的刻画,都是鲁迅先生在写《社戏》的时候,非常怀念的儿时的自己。其实重读了《社戏》,认真地分析了他的情感,大家也明白了:哪里是鲁迅所看的这出社戏是一出好戏呢?这出“好戏”只不过是鲁迅在怀念童年罢了。

参考文献:

《社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