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数是大写还是小写,元素周期大写还是小写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6-17 10:20:48

周期数是大写还是小写,元素周期大写还是小写(1)

中考化学必记知识

学习化学要重点记忆的知识: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原子团的写法、常见元素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现象、物质的用途、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实验制法。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观察实验的步骤、方法 :

实验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等;

实验中:实验条件、伴随的现象(如:光、焰、烟、声、色以及沉淀生成、气体产出和热量放出等);

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等。

二、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没有污染的化学,主要特点:(上册课本P32,了解即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产品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人体健康

三、熟记28种元素符号和名称:(上册课本P75)

名 称

符 号

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名 称

铅(补充)

符 号

Ar

K

Ca

Mn

Fe

Cu

Zn

Ag

Ba

Pt

Au

Hg

I

Pb

巧记常见的元素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若由两个字母元素符号第一写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1、氢,H :“氢”字下面“工”字的倒转即“H”

2、氦,H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hai”

3、碳,C:煤的主要成份是碳,半块煤的形状象C

4、氮,N:氮的汉语拼音“dan”中的第三个字母

5、氧,O:地球的表面布满了氧气,地球的形状像O

6、氟,F:氟的汉语拼音“fu”中的第一个字母

7、氖,N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nai

8、钠,Na:钠的汉语拼音“na”

9、镁,Mg:美(镁)观的汉语拼音“mei guan”中的第一个字母

10、铝,Al:铝在地壳中是排第一多的金属;A是排在字母顺序表中第一位置。第二个字母

是汉语拼音“lǚ”的第一个字母

11、硅,Si:河里的沙子的成份是二氧化硅,河里的流水象“S”,“i”是河里一粒粒的沙子

12、磷,P:人的骨头含有白磷,骨头的形状象P

13、硫,S:硫与流同音,流水像“S”

14、氯,Cl:“氯”字中有“录”字上面有“彐”开口象C,第二个字母是氯的汉语拼音

“lü”的第一个字母。

15、氩,Ar:氩与汉语拼音“ra”同音, “ra”两字母对调位置即“Ar”

16、钾,K:钾与甲同音,甲在甲乙丙丁…顺序中排第一,而K在扑克牌中是点最大

17、钙,Ca:乞丐很饿张开口一口吃掉烧饼;C象张开的口,a象烧饼。

18、锰,Mn:锰的汉语拼音“meng”的第一和第三个字母组合。

19、铁,Fe:F象一把锄头,而锄头是铁做成的;e是铁的汉语拼音“tie”的第三个字母。

20、铜,Cu:“铜”字右边的“同”字里面有“一口”,一口吃掉鱼(ü)的两点,ü去掉两点即u

21、锌,Zn:饭堂打饭的窗口形像“n”,想像你在饭堂排队打饭排在队伍的最后面,等得好辛(锌)苦;字母Z排在字母表中的最后面。

22、银,Ag:银是贵重金属理所当然排在第一A的位置,g象银项链。

23、钡,Ba:钡的汉语拼音“bei”,“a”发“ei”音。

24、铂,Pt:第一个字母P是铂的汉语拼音与“po”同音,第一个字母即可,第二个字母t,铂与铁属于金属,而铁的汉语拼音“tie”的第一个字母。

25、金,Au:金是贵重金属理所当然排在第一A的位置,u是无眼睛的金鱼(鱼—ü)

26、汞,Hg:汞字上面“工”的倒转即“H”,第二个字母是汞的汉语拼音“gong”的第一字母“g”。

27、碘,I:碘的汉语拼音“dian”中的第二个字母。

28、(补充)铅,Pb:手握铅球一上一下的形状像P、b。

四、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O2)、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如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可燃性);煤气能使人中毒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燃烧实验:

①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②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成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的方法: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两端先变黑(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③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产物水(H2O)的检验方法: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产物二氧化碳(CO2)的检验方法: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熄灭蜡烛时,产生一缕白烟(白烟是具有可燃性的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能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呼出气体中氧气(O2)比吸入空气的量少,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比吸入空气的量多。

①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C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方法: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空气瓶中无明显现象,呼出气体瓶中出现的浑浊较多,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

②证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O2)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少的方法: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分别伸入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在空气瓶里,木条燃烧无多大变化,而在呼出气体瓶里,木条燃烧减弱,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③证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的方法: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无变化,而对着呼气的玻璃片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上册课本P150-153)

量筒 试管 集气瓶 烧杯 滴管 酒精灯 蒸发皿 锥形瓶 烧瓶

玻璃棒 铁架台 水槽 漏斗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

(一)可以直接加热(不需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即需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如9.8毫升是合理的;9.85毫升是不合理的。

(三)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如9.8克是合理的;9.85克是不合理的。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易潮解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焰心、内焰、外焰。焰心温度最低、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铁架台上配套用的)、试管夹(木制的)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1/3处(或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拿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长柄。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过滤用)、长颈漏斗(加液用,注意“颈”字不能写成“劲”字)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如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大粒状药品(如:锌粒、石灰石等):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b、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c、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二)重要实验操作:

1、装置气密性检查:

(1)利用热胀冷缩:如图A,先将导气管浸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为广口瓶等, 则用双手紧贴外壁),若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C D E

(2)如图B,利用气压的原理:关闭弹簧夹,然后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形成浸没长颈漏斗下管口,继续向长颈漏斗加水液面高度保持一段时间不变,则装置不漏气。

(3)如图C,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到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导管口连接注射器,当推活塞时,如果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或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如图D,左端上下移动,如果两端液面不水平,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5)如图E,用双手紧贴外壁,如果有一段水柱沿导管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①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②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③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3.如何给试管预热?来回移动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或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或附着的水是否形成均匀的水膜。)(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熟记本单元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要记住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1、红磷(或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红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2O5

2、铁在氧气(只在纯氧气)中燃烧:铁 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3O4

3、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硫 氧气 二氧化硫 SO2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 氧气 二氧化碳 CO2

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石蜡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6、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制作催化剂):氯酸钾 氯化钾 氧气

7、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制作催化剂):过氧化氢 水 氧气

8、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右图。

a、可燃物要求:要足量且产物是固体不能是气体(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

上升约1/5体积(空气中O2的体积约占1/5)。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

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

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不能用铁代替红磷。原因:

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碳、硫代替红磷。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NO2: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及工厂的废气)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粉尘)和臭氧O3等。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氧气O2

氮气N2

二氧化碳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21%(约1/5)

78%(约4/5)

0.03%

0.94%

0.03%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化学式)表示。如:氧气(可用O2表示)、氮气(N2)、氦气(He)、磷(P)、五氧化二磷(P2O5)等是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就是混合物(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

四、几种常见气体:

⑴氮气:

化学性质:①化学性质稳定(即不活泼):可作保护气;②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与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③不供给呼吸。

用途:①作化工原料(制硝酸、化肥);②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③作防腐气(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④作液氮冷冻剂(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⑵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的总称):

化学性质:①化学性质稳定(即不活泼):可作保护气;②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与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③不供给呼吸。④在一定条件下与某些物质反应。

用途:①作保护气;②制作多种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③激光技术;④氦制低温环境;⑤氙作医疗麻醉。

五、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的原因: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①臭氧层破坏(由冰箱里的氟里昂引起) ;②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CO2等引起);③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④白色污染(由塑料引起)

2.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影响作物生长, 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3.空气的保护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没有二氧化碳)

六、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B = AB ,“多变一”。

(注意化合反应与化学变化的不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液体和固体时是淡蓝色);比空气密度为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但不能说O2有可燃性)。

三、氧气用途:①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②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四、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注意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镁、铝现象相同)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是Fe3O4)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的产物是Fe3O4,而不是氧化铁Fe2O3;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五、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B = AB ,“多变一”。

(注意化合反应与化学变化的不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B ,“一变多”。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氧元素,不一定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 属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氧气(要重点掌握):

1.如何选择发生装置?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凡是药品的状态是固体与固体(或固体),反应条件是需加热的选A 装置,如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或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凡是药品的状态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条件是不需加热的选B装置,如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B装置。

A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 B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2.如何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收集气体的密度、水溶性、能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选择收集装置。凡是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如下图A),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等;凡是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如下图B)如氢气H2等;凡是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可用排水法(如下图C),如氧气O2等(二氧化碳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法

拓展:用洗气瓶收集气体方法变通应用:

①如右图:瓶内装满空气,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_b__进_a__出(选填“a”或“b”)

②如右图:瓶内装满空气,若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则_a__进__b__出(选填“a”或“b”)

③如右图:瓶内装满水,若用排水收集该气体(不用考虑密度比空气大还是比空气小),

则__b__进__a__出(选填“a”或“b”)

若把洗气瓶倒放,则相反,即:

①如右图:瓶内装满空气,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__a__进_b__出(选填“a”或“b”)

②如右图:瓶内装满空气,若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则_b__进_a__出(选填“a”或“b”)

3、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如图)

⑴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庄(装药)

定(固定试管)点(加热)收(收集气体)利(移出导管)息(熄灭酒精灯)。

⑵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1/3处(不能漏了“口”字);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刚刚露出头):便于气体排出;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是为了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4、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包括操作、现象、结论)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注意验满与检验的不同!)

6、催化剂(也叫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即要符合“一变两不变”才是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7、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包括操作、现象、结论)

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包括操作、现象、结论)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的实验:如右图

1.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不是交流电);

2.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不是作催化剂)

3.反应方程式 水 氢气 氧气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谐音父亲—负氢)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4.检验:氧气---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是氧气;

氢气---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能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是氢气。

5.氢气性质:物理性质: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氢气有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6.氢气验纯方法:用试管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轻微的爆鸣声),表示氢气较纯。)

7、电解水的实验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二、 纯净物的分类:

①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高锰酸钾(KMnO4)。

②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氢气H2、氮气 N2、氧气O2、磷P、铁Fe等。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

五氧化二磷P2O5)、水(H2O)。

含氧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高锰酸钾(KMnO4)不是氧化物,是含氧化合物,因为它有三种元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不断运动(能闻到花香;氨在空气中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在常温下的挥发);③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体积不同;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100毫升水与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都是分子间有间隔的原因);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1个水分子(H2O)由2个氢原子(H)和1个氧原子(O)构成;1个氧分子(O2)由2个氧原子(O)构成;)

2、几种分子的模型:(上册课本P51)

水分子(H2O) 氧分子(O2) 氢分子(H2)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和原子区别联系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⑴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⑵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例如,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类等。 (3)离子:食盐

6、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变成其他分子

7、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纯净物由同种原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8、物质的组成、构成及简单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 组成

原子:主要有三类原子原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硅)。

物质 构成 分子:若由两种元素组成,一般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离子:若由两种元素组成,一般由一种金属元素和另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如空气

分类 单质: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又称沉降、沉淀)、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常用的吸附剂有:明矾、活性炭、木炭等。

2、硬水与软水

①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②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且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③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④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

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㈠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操作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1、如何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2、水体污染的来源:①工业污染;②农药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防止水污染的措施:①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②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施用农药、化肥;③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4、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实例:①一水多用;②随手关水龙头③用洗菜、淘米、洗衣的水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氢气 (H2

1、氢气的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氢气 氧气 水 (点燃前,要验纯。原因是防止H2 不纯加热发生爆炸)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②还原性: 氢气 氧化铜 铜 水

操作顺序;氢气“早出晚归” 即先通氢气排净试管内的空气,再加热

(防止H2 不纯加热发生爆炸);反应完成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

直至试管冷却,才停止通氢气(防止生成的铜重新氧化成氧化铜)。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氢气的用途:利用H2可燃性:可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利用H2还原性:冶炼金属)

4、氢能源的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5、氢气的检验:将气体点燃,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证明是氢气。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①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②原子不显电性:由于核内的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分子也不显电性。

③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

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⑤质量关系: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上。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计算公式:

(2)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中子数

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个比值;②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出)。

课题2 元素

(1)元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①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质子数)不同,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

②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讲个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氧气O2、臭氧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氮 N;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例:镁 Mg 钙 Ca 。

b、意义

例如:O 表示 ⑴表示氧元素;⑵表示一个氧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物质 如Fe、He 、C 、Si。如 Fe的意义: ①表示铁元素;②表示一个铁原子;③表示铁这种单质物质。这类元素有第三种含义的主要包括: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固态非金属。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O>Si>Al>Fe)(谐音:养闺女贴)。

d、元素周期表(上册课本P76) 电子层数=周期数

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即有7个周期,16个族。元素周期表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电子层数逐渐增加;每周期由金属过渡到非金属再过渡到稀有气体,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注: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e.原子序数1-20号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课题3 离子

1、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①由内向外,能量由低到高排布;②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电子,第二层和最外层最多能排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4、四决定 :①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③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质子和中子)④决定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如Na 、S2-、SO42-。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如Na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S2-、SO42-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铁离子(或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 Fe2 亚铁离子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 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阳离子,如Al3 ;质子数<电子数:则为阴离子,O2--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

①质子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③电子层数可能相同(一般阴离子相同,阳离子不同)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5、化合价

2 2

a、写法及意义: Mg:镁元素化合价为 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 2价

化合价的标法与离子的写法对比:

化合价的标法

2

Mg

1

Na

-1

Cl

-2

SO4

离子的写法

Mg2

Na

Cl-

SO42-

备注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离子的带电量写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离子的带电量为1省略不写

离子的带电量为1省略不写

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标在两元素的正上方

b、几种数字的含义

2H2O : 前“2”:表示两个水分子, 后“2”:表示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如氧气O2中的氧元素为零价。

熟记常见的化合价(顺口溜):(一般:金正非负单质零 ,离子的带电量与化合价的数值一致!)

1钾钠铵银氢, 2钙镁铜钡锌; 3铝铁2亚铁,-1氢氧硝酸根,碳硫酸根氧-2,单质零价要记住。(氯化物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氯化物: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氯元素。

熟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离子符号的写法和化合价 (离子的带电量与化合价的数值一致!)

名称

离子符号

化合价

名称

离子符号

化合价

铵根

NH4

1

氯酸根

ClO3-

-1

氢氧根

OH-

-1

高锰酸根

MnO4-

-1

硝酸根

NO3-

-1

锰酸根

MnO42-

-2

硫酸根

SO42-

-2

亚硫酸根

SO32-

-2

碳酸根

CO32-

-2

碳酸氢根

HCO3-

-1

注:此列5个原子团是最常用的。

磷酸根

PO43-

-3

6、化学式: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例如前面学过的O2、H2、H2O、HCl和HgO等化学符号都是化学式,它们分别表示氧气,氢气、水、氯化氢和氧化汞。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

① 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①排:名称——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P O

②标:标出化合价(正上方标);P O

③叉:把化合价(绝对值)交叉,写出原子数;P2 O5

④约:写出原子数约成最简比)

交叉法方法归纳:

(1)将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写在对方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下方。

(2)能约简的要约为最简约数。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为1时,通常1省去不写。原子团在2个或2个以上时,应加上括号,如NaOH、Cu(OH)2

熟记常见的化学式:(参考上册课本P82)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⑴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镁Mg 铁Fe 铜Cu 锌Zn 钠Na

⑵固体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硫S (红、白)磷P 碳C

⑶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氦(气)He 、 氖(气) Ne 、 氩(气)Ar

⑷多(双)原子分子单质:氧气O2 氢气H2 氮气N2 氯气Cl2 臭氧O3

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一般“化合价正价写在左边,负价写在右边”,读与写相反)

(1)氧化物:(_____O)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氧写在后面,读与写相反。

氧化钠Na2O 氧化镁MgO 氧化汞HgO 二氧化碳CO2 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锰MnO2 五氧化二磷P2O5 氧化铁Fe2O3 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3O4 水H2O 双氧水(过氧化氢) H2O2

(2)金属元素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

氯化物( Cl ):氯元素Cl的化合价为-1价。

盐酸HCl 氯化钾KCl 氯化钠NaCl 氯化钙CaCl2 氯化亚铁FeCl2 氯化铁FeCl3 氯化钡BaCl2

硫酸某( ____SO4):

硫酸铜CuSO4 硫酸钠Na2SO4 硫酸钾K2SO4 硫酸亚铁FeSO4 硫酸铁Fe2(SO43 硫酸锌ZnSO4硫酸钡BaSO4 硫酸钙CaSO4 硫酸镁MgSO4 硫酸铝Al2(SO43 硫酸钠(NH4)SO4

(4)碳酸某(____CO3):

碳酸钠Na2CO3 碳酸钾K2CO3 碳酸钙CaCO3 碳酸钡BaCO3 碳酸镁MgCO3

(5)硝酸某( ____NO3):

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 硝酸钠NaNO3 硝酸钙Ca(NO3)2 硝酸钡Ba(NO3)2 硝酸铜Cu(NO3)2 硝酸铝Al(NO3)3 硝酸锌Zn(NO3)2 硝酸铁Fe(NO3)3 硝酸亚铁Fe(NO3)2

(6)氢氧化某( ____OH):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 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钡Ba(OH)2 氢氧化钾 KOH 氢氧化镁Mg(OH)2 氢氧化铝Al (OH)3 氢氧化亚铁Fe(OH)2 氢氧化铁Fe (OH)3

(7)含NH4

氯化铵 NH4Cl 硝酸铵 NH4NO3 硫酸铵(NH4)2SO4 碳酸铵(NH4)2CO3 碳酸氢铵NH4HCO3

氨水NH3·H2O(属于碱) 铵根离子NH4 氨气NH3

(8)其他:

氯酸钾 KClO3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甲烷CH4 乙醇(酒精)C2H5OH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化合价可能变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

3、含义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以2H2 O2点燃2H2O为例 :①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步骤:(课本P98)

(一)写:“反右生中间一短线”

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

(二)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使短线两边的各原子种类、数目相等),并检查。

(三)注:

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气体↑、沉淀↓),把短线改成等号。反应条件有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不能把“点燃”写成“燃烧”)、 加热可用“△”表示)。(注意:只有反应物没有气体,生成物有气体时,才在气体生成物右边注↑ ;只有反应物没有固体,生成物中有固体时,才在固体生成物右边注↓;沉淀符号↓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的生成物有沉淀生成。)

三、配平的方法:

①最小公倍数法步骤:

(1)用最小公倍数先使等号(短线)两边最多的原子相等。

(2)用观察方法再使其他原子个数相等。

例:P O2 —— P2O5 (4、5、2) Fe O2 —— Fe3O4(3、2、1)

②奇数配偶法步骤: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三按连锁先配平,四用观察配其他。

例:H2O2 ——H2O O2 (2、2、1) C2H2 O2 —— CO2 H2O(2、5、4、2)

配平的方法指导:有原子团的,并且原子团在反应后没有拆开的,把原子团当作一个整体来配平

例:__CuSO4 __NaOH —— __Na2SO4 __Cu(OH)2 (1、2、1、1)

③此外还有观察法等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化学式有无写对:用化合价知识、用交叉法。

2、条件有无标对。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若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一般不写条件(常温进行)。

3、有无配平。

4、该标的箭号↑、↓有无标。(注意:只有反应物没有气体,生成物有气体时,才在气体生成物右边注↑ ;只有反应物没有固体,生成物中有固体时,才在固体生成物右边注↓;沉淀符号↓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的生成物有沉淀生成。)

5、检查(化学式、条件、配平、箭号)。

6、没有特别说明的,配平的化学计量数为1的省略不写。

7、化学式前配平的化学计量数的比应是最简的整数比。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还原剂),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即化学性质不活泼)。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来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 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O2点燃2CO

3、还原性:C 2CuO 高温 2Cu CO2↑ (是置换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 3C高温4Fe 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用途:利用碳稳定性可用炭黑做成墨汁书写档案可以长保时间保存;利用碳可燃性可用木炭作燃料;用碳还原性可用木炭作还原剂用于冶金工业。

一般规律:

C 金属氧化物 金属 CO2

三、非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常见氧化剂:含氧化物:CuO、Fe2O3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四、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 2HCl==CaCl2 H2O CO2

①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石灰石制取CO2,原因是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周围,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②不能用碳酸钠粉末代替石灰石,原因是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过快,不利于CO2的收集。

(2)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的发生装置制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相同。

(3)收集方法:CO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只能用向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

(4)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 CaO CO2↑ 〔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 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三不两水”

“三不”①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但CO2是无毒的)

“两水”②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 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若加热上述已经变红的试液,又会变为紫色。)

③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 Ca(OH)2==CaCO3↓ H2O (本反应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

④CO2与灼热的碳反应:C CO2高温2CO (是吸热反应

3、用途:①灭火: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 ②温室肥料(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CO2);③工业原料可制纯碱、尿素和汽水④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但过少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也有弊。)

5、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①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②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CO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CO用排水法不能用排空气法)。

2、化学性质:(CO、H2、C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①CO有可燃性:2CO O2点燃2CO2 (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H2、CO、CH4等:一定要检验纯度

H2、CO、CH4在O2的燃烧火焰是:均为蓝色的火焰,但燃烧的产物各不相同,因此鉴别H2、CO、CH4可用点燃看燃烧的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②CO有还原性: CO CuO Cu CO2 (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因为反应物中无单质。)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 3CO高温2Fe 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③CO毒性: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用途:利用可燃性可作燃料,利用还原性可冶炼金属。

4、来源:CO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一半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其余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的燃烧和石油炼制、铜铁冶炼等,森林火灾、海洋和陆地生物的腐烂过程也产生CO。

5、除杂(括号内为少量杂质):

CO[CO2]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即石灰水)(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原因是氢氧化钠是极易溶于水,溶液的浓度大,更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钙是微溶于水的,溶液的浓度小,不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CO2 2NaOH==Na2CO3 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 CuO Cu CO2 (不能点燃,为什么?因为CO2中有少量CO是点不燃的)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因为盐酸均能与CaO、CaCO3反应) CaCO3高温CaO 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 2HCl==CaCl2 H2O 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6、一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点燃,能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没有水珠生成,用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一氧化碳;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一氧化碳。

第7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不能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影响燃烧激烈的因素:①可燃物的性质;②氧气的浓度(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激烈);③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激烈)。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有的爆炸是化学变化,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鞭炮爆炸是化学变化,而汽车内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 (引起酸雨) 、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4 (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 2O2点燃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

甲烷的检验:将气体点燃,能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且用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甲烷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

化学性质: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 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②吸热反应:如C CO2高温2CO 。

4、新能源有: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5、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H2SO4 = ZnSO4 H2↑ 或 Zn 2HCl = ZnCl2 H2

(注: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会造成制取的氢气不纯,混有氯化氢气体;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浓硫酸和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水而不是氢气。)

固体颜色:

黑色固体有:C,MnO2,Fe3O4,CuO,Fe(粉)

红色固体有:Cu,红P,Fe2O3

白色固体有:P2O5,MgO,Mg,KClO3,KCl,白P,CaCO3(灰固),CaO(氧化钙,生石灰),Al2O3

紫黑色固体有:KMnO4

黄色固体有:S

银白色固体有:Fe(块)

绿色固体有:K2MnO4

金属溶液颜色

⑴凡有铁离子Fe 溶液为黄色

⑵凡有亚铁离子Fe2 溶液为浅绿色,如:FeCl2溶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⑶凡有铜离子Cu2 溶液为蓝色,如:CuCl2溶液、CuSO4溶液为蓝色

(4)其他离子无色,如Ag 、Zn2 、Mg2 无色。例AgNO3溶液、ZnCl2溶液、MgCl2溶液为无色。

周期数是大写还是小写,元素周期大写还是小写(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