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识别码泄露危害,手机号码被泄露了怎么办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5-28 09:44:45

你有没有收到推销电话?

莫名其妙被拉入炒股购物群?

被陌生人加微信好友?

通知快递“丢失”需要理赔?

小心了!

这些都是“大数据*熟”

手机识别码泄露危害,手机号码被泄露了怎么办(1)

你的个人信息

很可能因为这样泄露

很多人已中招

↓↓↓

点击短信链接

女子遭遇钓鱼骗局被“隔空盗刷”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

近年来消费者的网络购物

等需求越来越多

很多不法分子通过“ETC卡禁用”

“快递丢失理赔”等骗局

诱骗消费者登录钓鱼网站

对其进行诈骗

陈女士曾收到了一条提示她的ETC卡已禁用的短信,需登录网页进行签办。陈女士点击链接后发现,打开的页面看上去没什么问题,于是她跟着提示输入了自己的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但接下来陈女士三秒钟内接连收到六条扣款短信。

手机识别码泄露危害,手机号码被泄露了怎么办(2)

提示

陈女士遭遇的是典型的钓鱼网站诈骗,消费者按照钓鱼网站的要求,每填写一项,系统就会自动记录下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户信息甚至余额都会被不法分子掌握。

所以,在收到一些陌生短信后,当有一些奇怪的链接时,不要去信,不要去点,特别是有个人信息填写的,更不要去提交。当对方发起屏幕共享,远程协助时,更要提高警惕,因为此刻消费者手机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传递给诈骗分子。特别是老年人,因为他们对手机的操作不太熟悉,容易轻信对方是帮自己的,从而造成财产的损失。

用免费破解版App?

小心你的手机个人信息被“偷走”

如今,各种破解版App很受欢迎

不少消费者贪图便宜

免费使用了这些有问题的破解版App

如同给手机安了“监控”

埋了“地雷”

风险极高

3·15信息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十余款常用的视频、音乐、小说等应用软件的破解版,即盗版版本,进行了实时监测,发现了不少的猫腻。

一款视频App的破解版,测试人员发现它被额外嵌入了3款和官方版本毫不相关的第三方插件,即SDK软件包。只要运行,这3款多出来的SDK包就能悄悄地偷走用户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从上网的硬件地址,到手机设备的识别号,再到电话卡的识别码,甚至手机操作系统的识别码,用户所有的关键识别信息都被一网打尽。

只要掌握其中2-3种信息,即使用户更换了手机或电话号码,它也能精准锁定用户,实时捕捉和追踪用户动态,形成用户的精准画像,从而推送大量的广告,实现流量变现。更有甚者,一款破解版音乐App还可以监听用户的通话状态。

恢复出厂设置

并没有彻底清除手机数据

电子产品迭代升级速度越来越快

消费者家中的旧手机

旧电脑也越来越多

一键删除、格式化、恢复出厂设置

这些操作能彻底删除设备上的个人数据

保证信息安全吗?

3·15信息安全实验室对此展开了专门的测试,测试表明:一键删除、快速格式化和默认不勾选“格式化SD卡和手机存储”等操作都不能完全将数据删除。

提示

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操作要将所有存储项目都进行勾选,手机里的个人信息才会被安全删除;对电脑硬盘和U盘中数据进行格式化时要去掉快速格式化勾选,这样的完全格式化才能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删除

这些信息泄露陷阱要警惕

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严厉打击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各类犯罪,积极稳妥开展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推动形成公民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和行政监管的强大合力,以检察力量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筑牢“防火墙”。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根据经办的案件

总结出消费者要警惕的

一些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

↓↓↓

警惕一:行业“内鬼”利用职务便利倒卖个人信息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商家内鬼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非法倒卖获利,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番禺区某通讯公司几名开卡配送员在为客户上门实名开卡期间,将获取的客户手机号码及开卡验证码,转发到有关微信群出售牟利,上述信息被用于注册京东、淘宝、抖音、苏宁、美团等账户。番禺区检察院对上述行为人依法提起公诉,番禺区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犯罪嫌疑人有期徒刑六个月到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警惕二:人脸识别系统非法采集人体生物学信息

房地产行业中,通过无感拍摄识别客户身份从而作为佣金分配依据的做法已成为业内常态,但大多数房地产销售商并未明确告知客户或取得客户同意。

番禺区检察院对区内某知名楼盘售楼中心通过人脸识别系统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联合区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售房部、中介机构对涉及人体生物学特征采集识别设施的规范使用。

警惕三:APP、公众号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

用户在下载或关注某些APP或公众号时,必须授权对方获取信息才可以正常使用,但授权协议却陷阱重重,一旦点击“同意”,此类APP或公众号将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

番禺区某房产公司售楼中心要求前往看房的消费者必须先在公众号上注册登记。在登记时,消费者大多来不及仔细阅读《用户协议》而匆匆“同意”授权,该公众号随即大量收集与经营事项无关的人脸数据和行为数据,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番禺区检察院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要求该公司不得强迫消费者注册该公众号,同时下架《用户协议》,并出具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整改承诺。

警惕四:老年人养生陷阱套取个人信息

无良商家利用老人家信息不对称及贪小便宜的心理,通过保健品“1元购”、赠送礼品免费体验、免费养生讲座等方式套取老年人信息,再将信息倒卖或向其精准推送高价养生用品、虚假投资等广告,进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宗养老诈骗案件中,犯罪集团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老年人个人信息,并向该老年人群体推广非处方药品及虚假宣传的中药处方,侵害老年人利益。番禺区检察院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全力打好“刑事 公益诉讼”组合拳,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人的刑事、民事及行政责任,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漏?

快学起来

手机识别码泄露危害,手机号码被泄露了怎么办(3)

手机识别码泄露危害,手机号码被泄露了怎么办(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