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文章作者的观点,不求甚解文章的论点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2-23 08:00:01

一、激趣导入

学生谈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不求甚解文章作者的观点,不求甚解文章的论点(1)

二、文学常识:

1.作者: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此后,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2.回顾: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有三种方式:①直接驳论点②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③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3.解题:“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2.归纳文章层次结构(采用“三段式”)第一部分——树靶子(亮敌论)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驳论点(做分析)

①(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②(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可取,并举例加以说明。

③(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三部分——下结论(亮观点)

(9)提出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不求甚解文章作者的观点,不求甚解文章的论点(2)

四、分析课文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

“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举了哪些例子?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赞同提倡。例子: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以诸葛亮、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理解精神实质。②对比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③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5.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文章作者的观点,不求甚解文章的论点(3)

五、比较阅读

《短文两篇》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六、总结课文

1.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方能有所收获。

2.谈谈学习完本课,你准备以什么态度读书?

本课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谈读书》那么容易理解,学生的反应略显迟钝。毕竟是驳论文,学生接触的相对比较少。所以在进行对比阅读的时候,我没有做刻意的引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去谈自己的体会,抒发自己的观点,但效果不是很好。在议论文的教学上,由于年龄限制,学生的感性思维还是占主要部分,理性思维比较欠缺,大概需要更多的时间空间成长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