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7-09 02:50:39

前言

作为三国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场大战,袁曹官渡之战、曹孙刘赤壁之战、孙刘夷陵之战,打得荡气回肠,是三国战争史上的标志性战役,再加上罗贯中如花妙笔的渲染,知名度不用多说。

而作为春秋时代两大霸主晋国与楚国百年争霸史上的三大决定性战役,除了城濮之战的历史知名度勉强可以和三国三大战役相提并论之外,鄢陵之战多少还有些知名度,但作为标志楚国称霸中原的伟大战役,发生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却鲜有人问津。

一、邲之战是春秋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制作

虽然《东周列国志》对邲之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但《东周列国志》的普及率和影响远逊于《三国演义》,所以邲之战默默无闻很正常。就事论事,晋楚之间的三大战役,以城濮之战最有名,鄢陵之战次之,但从精彩程度上讲,邲之战似乎更胜一筹。

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1)

在邲之战中,晋楚最高层斗勇斗智,各自决策层的分歧不断,再加上各方名嘴闪亮登场,纵横捭阖,风云四起,都为这场战略决战平添了几抹亮丽的色彩,更不说邲之战具有深厚的戏剧性和喜剧性。即使放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中来衡量,邲之战也是一线名战,至少不应该被城濮之战比下去。

作为邲之战的失败者,看看晋国方面都有哪些人粉墨登场,就足以证明这场邲之战的含金量了。晋军高层配置是:中军:荀林父为正、先縠为副,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上军:士会为正、郤克为副,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下军:赵朔为正、栾书为副,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韩献子)为司马。

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2)

从晋国的这份名单上可以看出,晋国最顶层的权力精英几乎倾巢而出,这些风流人物放在整个春秋史上来衡量也都是一等一的。有人说拍戏是大制作还是上制作,关键看出场演员,如果都是顶薪大腕出场,这就是大制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邲之战就是春秋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制作。

二、战略目标明确

晋楚邲之战的起因是公元前597年的春季,楚庄王熊侣亲提锐旅北上讨伐晋的同盟郑国。郑国夹在晋、楚之间,两头挨砖,受尽了夹板窝囊气。但总体来看,由于郑距离晋近,而离楚远,所以郑经常骑在晋国的墙头上观风景。

从地缘战略上看,郑正处在晋与楚的战略边缘地带,晋得郑,则晋可饮马汉江;楚得郑,则楚可饮马黄河,战略地位相当于南北朝时的徐州,极为重要。郑国倒戈晋国,就是楚国最大的威胁,而熊侣要北上争霸,就必须迈过郑国这道门槛。

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3)

郑国在军事上不是楚的对手,楚军仅用了三个月,就迫使郑襄公姬坚牵羊出降。郑国的投降,之于楚国的意义就相当于吴三桂以山海关投降清军,中原从此洞开。楚国以郑为战略跳板,随时可以*过黄河北岸,这是晋国万万不能承受的巨大的战略代价。

对于楚国的战略野心和军事实力,晋国方面是心知肚明的,即使楚军不过黄河,仅在郑国驻军,就足以威胁到晋国的南线河防。为什么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饮马鸭绿江时,中国不得不出兵援救朝鲜,道理就在这里。实际上,晋国并不是郑国降楚之后才决定出兵的,早在楚决定北上用兵于郑时,郑襄公就派人赴晋告急求救。晋国派出以荀林父为首的豪华阵容,战略目的也很清晰,就是将楚从郑国地盘上赶出去,帮助郑复国。

三、大战在即,却临阵脱逃

然而,晋军的行动似乎比较缓慢,等郑襄公苦撑了三个月降楚时,晋军居然没有丝毫动静。问题可能出在主帅荀林父身上,作为晋国头牌人物,他的战略大局观却经常出现短路。

比如在晋军得知郑已经降楚之后的前线军事会议上,荀林父居然动了撤军的心思,丝毫不顾及楚得郑后对于晋造成的战略威胁。他的理由是"姬坚投降了熊侣,我们还打个毛!不如等到楚从郑撤军后再尾袭楚军,必能得利"。

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4)

上军主帅、名将士会的脑袋也被驴踢了,非常认同荀林父的主张,随后摇头晃脑地说了一大通理由,无非是楚王熊侣得人心,善选贤才,百姓拥戴,人皆愿效死力,把熊侣吹上了天。

这两位大帅东拉西扯地找借口,看似理由充足,熊侣可不是善与之辈,谨慎行事自是兵家上道,但还是难逃怯战的嫌疑。分析起来,有两点原因是荀林父和士会没有考虑到的:

一、两位大帅可能忘记了当年秦伯嬴任好在帮助晋侯姬重耳返晋即位后,曾经派出三千精锐部队驻守晋国防叛的历史。此次楚军北上的目的是与晋争夺国际霸权,降郑只是第一步,熊侣下一步就准备饮马黄河,不会轻易撤军南返。退一步说话,即使楚军真的南返,也不是没有可能留下精锐驻守郑国。万一如此,晋国在战略上就非常的难受了。

二、在楚崛起争霸之前,晋国是天下公认的头号霸主,什么是霸主?按江湖上的说法,就是小弟有难,大哥得出来主持公道。郑国做了N 年的晋国小弟,现在被楚人围攻,晋军却不发一矢,坐看郑国完蛋,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在江湖上混?这对晋国的战略软实力是莫大的损害。能想象得出,如果苏联武力进攻日本,日本的盟友大哥美国会无动于衷吗?

大战在即,两大名将临场下了软蛋,这让血气方刚的中军副帅先縠极为不满。作为军人,最大的天职不是服从命令,而是在战场上打败敌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听话的军人也只是奴才。楚人得郑后,在晋国南线进一步压缩了晋国的战略生存空间,一旦楚人大举渡过黄河,后果是什么,谁都清楚。

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5)

先縠在会议上当场批驳荀林父和士会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说你们两个笨蛋畏敌怯战,临阵思逃,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还算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吗?如果不对楚国进行强硬反击,任由你们*下去,晋国的百年霸业就要毁于一旦,你们两个笨蛋怎么不受死!两个老爷们儿伪娘发嗲,老子可不陪你们玩变性游戏,你们在后边玩吧,老子过河*敌去了。

说完,怒气冲天的先縠率领自己的本部人马,抢先渡过黄河,寻找楚军主力去了,甩下面面相觑的荀林父和士会。下军大夫荀首看到场面无法收拾,出来替先縠说了几句好话,并劝荀林父不要犯傻。不要说你不敢出战楚人将导致你个人声望的下跌,万一先縠所部有个三长两短,你身为大帅,下属却把你的话当放屁,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管理责任。在各方的压力之下,荀林父不得不违心做出了一个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决定——率军南渡黄河,与楚军决战。不过让荀林父捶胸顿足的是,他已经得到可靠情报,晋国高层接连下软蛋,实际上楚国高层下的软蛋比之晋国只多不少。可想而知,晋国大败。

晋楚邲之战翻译,鞌之战原文及对照翻译(6)

结语

综上所述,晋军之败,主要原因是在于将帅不和,从而导致指挥不统一。荀林父提出的策略是待楚军退后,再进行攻郑,但此策虽为上策但却不能实行,而此时全军已渡过黄河。楚军攻击,终于导致全军败邺战的失败。战争失败,虽使晋国在与楚争霸的战争中暂处处于下风,但此次失败并未损害晋国元气,所以晋国仍然有力量与楚抗衡,两国的争霸战争又将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展开。

参考文献: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期的成语故事》

《晋楚邲之战的原文》

《邲之战的战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