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宣言最经典一句话,党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首页 > 网络科技 > 作者:YD1662023-04-20 02:47:35

共产主义宣言最经典一句话,党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1)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1896年,孙中山通读了《共产党宣言》,并联系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刻思考。《共产党宣言》对孙中山形成“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进步人士相继翻译、引用《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章节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那时的翻译都是片断的,有许多不准确甚至谬误的地方。此后,中国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在书刊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及其思想,但仍是零星片段式的摘译。

1920年初,陈独秀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编辑邵力子等人商量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选。当时,《共产党宣言》已有德、英、法、日文等多种版本,要准确地将其译成中文,这要求译者不但要精通德语、英语等,还须具备较高的中文水准,熟知欧洲历史、社会状况等,更要思想进步、立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那么,谁能担此重任呢?邵力子慎思良久说:“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1915年赴日本留学,学习哲学、文学、法律等。他精通德、英、法、日四种文字,经常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推崇进步的政治主张,被同学誉称“红头火柴”。

1919年,陈望道回国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爱国救亡、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常在刊物发表崇尚真理、呼吁民主的文章。

1920年2月,陈望道接到陈独秀、邵力子邀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信函,随信还寄来了一大包参考资料,内有德、英、日文原版《共产党宣言》等。陈望道多年前曾读过《共产党宣言》,现在要亲手翻译,他又把几种版本细细重读一遍。他发现,全书虽不足2万字,却主题宏大、立意鲜明,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气势磅礴,尤其是德文版,文字精炼、语句优美、意蕴幽邃,要准确无误地译出实非易事,想译得语言文字传神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陈望道悟出《共产党宣言》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更是即将照亮中国革命前程的光焰。他深感担子沉重,时间紧迫,于是连夜赶往百余里外的金华市,到自己曾就读的省立七中,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英汉词典》《日汉词典》等工具书。陈望道当年的外语老师贺铭逸听说要翻译德文资料,还将自己珍藏的《德语词典》借给陈望道使用。陈望道晚年时回忆,有了贺老师的《德语词典》,翻译《共产党宣言》恰如老虎添了翅膀。

回到家中,陈望道把老院一间柴屋收拾干净,在两条长凳间横一块门板当桌,地上铺几捆稻草,坐着是椅,躺下为床,便开始了艰苦、紧张的翻译工作。他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伴着陋室青灯和厚厚的词典,斟句酌行,缀段谋章。累了,他步出茅屋踱几圈,困了,他打来冷水冲冲头。因过于专注倾神,陈望道甚至将墨汁当红糖,蘸着吃粽子。

为让译文最大限度表达原意,陈望道把许多词句从德、英、日3种文字译成中文,再选择、组合出最准确的词句。如德文版reiche Person和arme Menschen两个词,英文版译为“绅士、贫民”,日文版译作“业主、穷人”,他反复斟酌,译成“资产者、无产者”,就更符合《共产党宣言》的语境规律和思想主旨。在翻译过程中,陈望道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文学水平、文字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但准确地表达出原著的含义,还创造出许多精彩的修辞例句。

历经数个日日夜夜,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译稿。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但因排字、校对疏忽,《共产党宣言》书名出错,虽失误无法补救,却为后人鉴别最早版本提供了醒目的依据。1920年9月,《共产党宣言》第二版印付,书名差错得到纠正。此书一经问世,即刻引起强烈反响,进步知识分子竞相购买、争相阅读。从此以后,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革命运动兴起,《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不少出版机构纷纷再次出版。截至1926年5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重印达17版之多。

《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深刻地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改变着中国的命运,持续地昭示着无数人的选择与信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