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没有坏事,为什么好人总是办坏事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9 04:23:2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我国作家莫言,他在获奖致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很贫穷,家徒四壁,连温饱都是问题。在中秋节那天,家里难得吃上了一顿好饭,家人包了饺子,尽管分量只够每个人吃一颗,但每个人都很开心很幸福。

正在大家准备吃饭时,有个乞丐敲响了门。

莫言回忆说,老人当时看起来非常可怜,他出于同情到厨房端来了半碗红薯干给他。

为什么好人没有坏事,为什么好人总是办坏事(1)

但令莫言感到意外的是,老乞丐却反应愤怒,对莫言愤怒地说道:

“我这么大岁数,你们家里吃饺子,却只给我端来了红薯干,你们良心何在?懂不懂得尊重老人?”

原本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正满怀欣喜地吃着这难得的饺子,却被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乞丐骂没有良心,莫言很生气。

可是他注意到,老乞丐的表情无比严肃,义正言辞,仿佛莫言真的如他所说,是个十恶不赦没良心的人,自己才是道德的制高点。

无论老人作何姿态,莫言听了老人的话依旧感到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他乐于思考的他没有立刻把老人赶走,而是一边琢磨乞丐的话一边给他端来了家里仅剩的半碗饺子。

为什么好人没有坏事,为什么好人总是办坏事(2)

老人对莫言的道德绑架,在当时包括莫言在内的人里都还没有这个概念。

道德绑架在我们现在广而闻之,它是一种利用道德上的逻辑混乱来要挟他人做事,这是一种社会知觉偏差,是对道德观念的错误、扭曲的认识。

坏人并不自知

当一个人做了坏事以后,善良的人都会希望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改过自新。

佛教中有一句话: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我们通常会觉得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会受到自身良心的谴责,感到痛苦不堪,夜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辗转反侧。但是不能普遍这样认为,我们要分情况讨论。

第一种人,他心中还依存着善念,没有完全失去,这样的人或许能够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洗心革面。

第二种人,做坏人是他们的选择,内心铁定主意要做坏事。当他们做坏事暴露以后,不仅不会进行反省,反而会想着下一次怎样把坏事做得圆满。

面对他们正义的指责,他们只会自欺欺人,自圆其说。

为什么好人没有坏事,为什么好人总是办坏事(3)

为了达到自己做坏事的目的,他们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心理,为了逃避道德规范的谴责,不停地将自己所作所为合理化,不惜一切为自己找看似有道理的缘由。

如果不这样为自己开脱,他们就不得不面对道德和良心上的痛苦,从而导致认知失调。

这时,他们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会想方设法通过诡辩、歪曲事实来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这样才能保持自我一致性,为自我开脱是这种人的常见行为。

第三种人,是在小时候就接受了不正确的价值观,无法分辨是非,没有人给他讲是非的道理,他所做的坏事正是在他看来符合常理的行为,老乞丐就是一个例子。

为什么好人没有坏事,为什么好人总是办坏事(4)

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让人认为他是邪恶的化身。

如果他的邪恶是属于第二种情况,那么在他发动战争时会为自己找一个自认为恰当的理由,不断说服自己这些行为和决定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伟大的目标,但这是对事实的扭曲。

如果他是第三种人,那么他的所有行为都是自身错误价值观的体现,在他眼中,屠*犹太人是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好坏人之分

有的时候,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也未必会遭受报应。有句话讲“*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坏人做尽坏事只为了为自己攫取利益,而好人为他人着想做尽好事却什么都得不到,无人记得。

我们常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句话不是自然规律,有时候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我们应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坏事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认为:你应该做好人。

他在他的书中从人际交往的利益得失角度分出给予者、获取者、互利者三种人。

给予者喜欢帮助别人,通常会顾及他人想法;获取者万事从自己角度出发,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以自己是否获利为准则;互利者喜欢和他人合作共赢,平等互惠地交往。

为什么好人没有坏事,为什么好人总是办坏事(5)

格兰特指出,尽管看起来给予者容易吃亏,会被他人利用以后一脚踢开陷入困境,但是仔细分析观察,会发现在那些地位高的人中,也存在许多给予者。

例如在社会顶层的商人,他们每年向慈善机构捐款,既能提高自己公司的声誉,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观点。

斯坦福大学的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教授认为,坏人更容易取得权力。

他所说的是这类人通常拥有强烈的*和野心,对于成功或是金钱的渴望更大,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某些程度上更容易掌控权力。

不过我们应该记住,多行不义必自毙。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网中的一部分。当坏人为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时,事物潜在的联系毫无察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