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翻译,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文言文翻译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5 21:32:14

司马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将相和”这三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蔺相如这样一个逐渐丰满的人物形象。

完璧归赵”讲的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和秦昭王换取十五座城池,最后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成功把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

渑池会”讲的是,秦赵两国国君在渑池会谈,赵王被迫鼓瑟,在蔺相如的据理力争下,秦王不得不击缶,由此维护了赵王的颜面和安全。

将相和”讲的是,廉颇不认同比自己官大的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廉颇知晓原因后向他负荆请罪,两人和好一起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在上述故事里,太史公把蔺相如描写的是让人钦佩的视死如归、有勇有谋、以国为重的正面形象,把秦昭王描写的是让人痛恨的傲慢、贪婪的反面形象。

这些都是语文课本中所灌输给我们的,这谁都知道,那现在问题来了,单论蔺相如,他真如我们认知的那样,一直是光芒万丈的“正面”形象吗?下面我们来对其进行剖析。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翻译,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文言文翻译(1)

一、向赵王许诺

公元前283年的一天,正在赵惠文王为得到和氏璧欢喜的时候,赵国君臣这天便被一封来自秦昭王的信打乱了阵脚。

秦昭王在信中说,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

换还是不换?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但有一个问题先要解决,那就是谁去当去秦国的赵使?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翻译,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文言文翻译(2)

由于宦者缪贤的推荐,蔺相如终于有机会站在了赵王面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当赵王问谁可以派为使臣的时候,他用豪言壮语打包票自荐:

“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蔺相如在秦国的表现如何,以及是否实现了自己对赵王的诺言。

二、章台召见

蔺相如还没到驿馆歇息,就马上被秦昭王在章台宫召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对秦王的这一做法,蔺相如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意思是,现在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高台上召见,礼节非常傲慢。

这里的“列观”指的就是秦国的章台宫,为什么蔺相如会认为秦王在章台宫召见他是礼节傲慢呢?

其实自古以来,在什么场所接待客人,就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态度,重要的场所说明重视对方,反之不重视对方。

就如当年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咸阳一样,《史记·楚世家》里是这么记载的:“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

秦楚同为一国诸侯,秦昭王理应在朝堂上接见楚怀王,但实际上却把地点定在了偏殿章台宫,这表明秦国对待楚国没有用平等的礼节,而是如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似的,这对楚王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

还是同样的章台宫,还是同样的主人,不过客人现在换成了蔺相如,昔日对楚王的傲慢、甚至蔑视又一次借在章台接见赵使打在了赵国的脸上,蔺相如岂不知道秦王的用意!

论双方地位,大家都是诸侯;论交易物品,一方是无价之宝和氏璧,另外一方是十五座城池,这么大规模、这样重要程度的交易,所匹配的应该是异常隆重的欢迎礼仪与高规格的场所,如此才能体现交易的平等。

章台召见,则把以上泯灭成虚无。

另外,如果秦昭王真的重视和氏璧,就自然表现为爱不释手,而不是自己还没把玩多久就“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上种种都说明秦昭王本意不在用十五座城交易和氏璧。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翻译,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文言文翻译(3)

所以,接下来蔺相如就秦昭王说“璧有瑕,请指示王”,设计把和氏璧拿到手中后,又威逼秦王说,赵王把璧送出来前曾斋戒五日,你秦王应该也斋戒五日,完后双方再继续交易。

秦王同意了,而蔺相如也趁机把和氏璧偷送回国。

三、蔺相如的另一种选择

蔺相如确实做到了对赵惠文王“完璧归赵”的承诺,但秦昭王都答应了斋戒五日,他却暗地里送璧出秦,不仅没有陷秦国于不义,反而因一块璧使赵国失信于诸国,这等于因小失大、致赵国利益而不顾啊!

那蔺相如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给出了一个答案,认为蔺相如还可以这么跟秦昭王说,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翻译,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文言文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