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牵了手的手
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当一曲情意缠绵的《牵手》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人们或许会想到山盟海誓的恋人;相濡以沫的伴侣。但是,假如这样近似天籁般的音乐,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传出,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专业水准,沉浸于自制排箫演奏出的美好音符时,你会深切地体会到:与音乐相伴,人生不寂寞。
一把口琴 让音乐在童心萌芽
热爱无须理由。
1976年,宋立伟出生于宁江区大洼镇祥发村七四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贫困是理想的天敌,爱好却不期而至。
12岁那年,宋立伟听到广播里传来的口琴演奏曲,立即沉浸在那美妙的音乐里。买一把口琴,就成了这个农家孩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对于当时整个家庭收入不足一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一把口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实现宋立伟这个愿望,家里的大人口挪肚攒,小立委更是把父母给的每一分钱,都郑重地放到简易的储蓄罐里,用虔诚,盼望着一个心愿的实现。
买口琴那天,小立伟从家乡那个偏远的小屯,骑了近30公里的自行车,来到县城,当他用颤抖的双手拿到那把梦寐以求的口琴时,忘记了一路的疲劳,刚刚出城,就迫不及待地操起口琴习练起来。
生长梦想的土地
热爱可以产生奇迹。从最初拿到口琴,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便能够吹奏一曲《妈妈的吻》。伴着悠扬的曲调,当一名音乐人的梦想,在一颗幼小的心灵里萌芽。自那以后,那把珍贵的口琴一直陪伴着他,直至走向绿色军营。
一把小号 让理想在内心生根
如果说参军前宋立学对音乐还仅仅停留在爱好上的话,那么,四年的军旅生涯则让音乐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为他毕生为之追求的美好理想。
1994年,宋立学应征入伍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辽阳。在连队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宋立学用口琴演奏了一曲悠扬动人的《十五的月亮》,他的演奏,不仅得到了战友们的好评,也引起了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新兵集训结束后,他被选调到团军乐队,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
小号,是军乐队的灵魂。
在最初来到军乐队的日子里,为了尽快掌握演奏技艺,他白天同战友们一道训练,晚上,自己还要单独进行练习,直到熄灯号响起。每个星期日,当战友们去街上购物或放松一下的时候,宋立学还在刻苦学习业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不仅肩负起训练新兵的班长重任,更是成为乐队的首席小号手。
1997年春天,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的于永波到辽阳部队视察。宋立学用小号为首长演奏了改编的二胡曲《赛马》,得到了部队首长的高度赞誉。
一把排箫,让人生与音乐牵手
正像音乐没有全然的悠扬婉转一样,人生的天空也不会总是风和日丽。
1998年,宋立学不顾部队首长让他从事专职音乐人的再三挽留,转业回到地方,先是被分配到宁江区朝阳粮库。2004年下岗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在黑土地上耕耘的农民。
社会角色的转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永远改变不了的,是内心深处那份对人生挚爱的渴望。
每逢到地里劳动,宋立学总是习惯性地带上一个小录音机,动人的音乐,让他忘记了劳作的辛苦,整个身心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立学在央视音乐频道看见有人自己制作乐器,于是,就产生了自己制作一把排箫的想法。于是,他跑长春、去松原,到处寻找可以制作排箫的竹子。在排箫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没有试音器,他仅凭自身的乐感,对竹管一毫米一毫米的试,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找。终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把22个管(正规的排箫23个管)的排箫终于做成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把凝聚着宋立学心血的排箫,让他在《海韵》、《酒醉的探戈》等曲调的演奏中,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温馨起来。
岁月可以让人衰老,有梦想相伴的人生永远年轻。
宋立学的梦想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做一名专职音乐人,与音乐牵手,让理想在这片无垠的沃土上,生长成梦幻般的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