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我和儿子两个人特意去看了《攀登者》。在家时,我对他说有三部电影可以选:《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攀登者》。
可能是受《开学第一课》中,中国第二代登山队员夏伯渝的精彩演讲所影响,也可能是我们经常在他耳边提起这部电影,有些先入为主了。
不过,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绝对值得一看。从演员的演技,到视角效果,再到场面的宏大,都无可挑剔,可谓是一部难得的国产大片,惊险与刺激的场面甚至可以和美国大片《垂直极限》相媲美。
当然,影片带给我们最大的感触是一种面对挑战与失败,依然坚持不懈、向上攀登的精神,以及深切的爱国之情。
“我们自己的山,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相信这句话最能代表每个登山队员的使命,同时也让这种爱国热情与观众达成了共鸣。
1 攀登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影片一开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把我们带到了1960年,国家第一个登山队攀登雪峰的场景。
那时候,物资匮乏,设备落后,更没有气象勘察,登山队员是在用生命与雪山的恶劣天气作斗争。
当他们突遇雪崩,老队长临危受命方五洲(吴京饰)接受新队长一职,带领剩下的队员继续登山,“我们自己的山,一定要自己登上去。”从此这句话就深深地刻在了方五洲的心里。
最终,方五洲与曲松林、杰布三名队员成功登上了雪山之巅,然而却因为没能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被多方质疑,三人从此被安排进各自不起眼的小单位工作。
直到1975年,国家又一次组建登山队,才把曾经的三位登山英雄重新聚集在一起,为新的登山队员们进行强化集训。
这批新一代的年轻队员以李国梁与杨光为代表,他们把方五洲等三位老队员作为心中精神领袖与学习的榜样,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向雪山之巅发起挑战。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艰苦的训练之后,他们开始向雪山发起冲峰,经过三次努力,才最终在气象专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由老队长方五洲带领,又一次登上了世界第一高的珠穆朗玛峰,并成功测量出属于中国的高度:8848.13米。
在此期间,李国梁壮烈牺牲,杨光被截肢,但他却在影片的结尾,带着假肢又一次向雪峰挑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与父亲实现了最近距离的问候。
有很多人不免发出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去登山?登山的意义是什么?
因为那是我们的山,山就在那里,我们必须登上去才能宣誓我们的主权。另一方面,面对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家,需要这样一种不怕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来鼓舞人心,让人们充满自信,投身到各行各业,建设国家。
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种精神依然是可贵的,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个人的成就,攀登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姿势与精神,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是一个攀登者。
2 电影中的原型真实经历了什么电影《攀登者》的主演原型:1960年第一次登顶雪峰的三名队员的名字分别叫王富洲(吴京饰)、屈银华(张译饰)、贡布(拉旺罗布饰)。真实的登山过程比电影更加的残酷,王富洲与屈银华下山后都因冻伤做了截肢手术。
而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向我们讲述登山故事的夏伯渝就是电影中杨光(胡歌饰)的原型。他在1975年参加了国家组建的第二支登山队,在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第二台阶处架了“中国梯”,为后来许多人登峰提供了方便。但夏伯渝也就是在那一次的登山中因受伤被截去了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