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儿经验之谈,家庭育儿指导知识和方法

首页 > 育儿 > 作者:YD1662024-04-25 05:48:50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话不假,在孩子基本都是老人帮着带、孩子父母又特别关注家庭教育的当下,这经就更难念了。我办过育儿工作坊,和大伙儿聊着聊着孩子的教育,不知不觉就转到家庭矛盾上,基本都是和长辈之间因养育理念不同而引发不快。我家也遇到过这种问题。

我一直秉持着一个理念:我孩子的教育责任在我,不在他人。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性格养成在学龄前非常重要,我得把握好,于是我*后,立即把手头的工作项目交接好,安心回家养胎去了,后来成了一个全职妈妈。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只是隔几天来视察视察,却也遇到了很多关于孩子的养育分歧,产生很多家庭矛盾。

事儿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鸡毛蒜皮,比如孩子该不该理发、该怎么理、由谁来理……就这种小事儿即可引起家庭关系震动,而且调解难度之高,超出事外之人的想象。

说说我的经验吧。

孩子刚出生,爷爷奶奶认为一定要把包孩子的被子打成紧紧的蜡烛包,包着孩子,不能松开,这样孩子睡觉时间长,未来腿形也好。姥爷姥姥认为,孩子要自由地蹬腿、伸展,不能束缚得太紧。我认同后一种理念。

于是我家当时经常出现这一幕:接到奶奶要来的电话,我赶紧把孩子捆成蜡烛包,反复检查带子紧不紧。老人来了,视察后表示很满意,愉快地会晤、离开。

也曾碰到没接到通知的情况,老人发现没绑,啥也不干,先把蜡烛包打上,然后就是一番教育指导。我能怎么办?

只能很诚恳地表示受教。等老人愉快地走了,赶紧给孩子松绑,让他蹬哒蹬哒。

类似这种小事儿真的是没法分清孰对孰错。如果我坚持紧紧包成蜡烛包对健康不好这个观点,可现实是,我家先生也是这么包着长大的,如今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倒是如果因此而心情紧张,造成家庭不和,反而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这种小事儿上,还是以和为贵为好。

有些大事儿,我觉得就该坚持原则、努力争取了。

比如说,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是要被喂着吃,还是自己吃,我很坚定地认为,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和老人的育儿理念有着巨大冲突。老人坚持认为,孩子一定要喂着吃才能吃饱,要多吃才能长得壮实,如果让孩子自己吃纯属闹着玩,孩子吃不好,还浪费粮食。

甚至在怎么吃上,我们都有分歧。比如,给孩子吃鱼一定要把鱼刺挑出来,而我从不挑鱼刺,只是告诉孩子这鱼有刺,自己要小心点儿慢慢吃。老人认为无论吃什么都要剁烂了喂孩子,面条都要用勺子剁得碎碎的才行。这样养孩子的后果我见过,有个孩子,4 岁多了,还不会咀嚼,只吃流质食物。我坚持认为,孩子具有咀嚼能力的时候,要尽量给孩子咀嚼能力的练习。

于是,这事儿一度成为我们家里很主要的矛盾。我曾为此很是苦恼,最后决定,还是应该说服老人接受我的观点。

虽然我给家长讲育儿课,关于孩子的吃能一口气讲两个小时,但在老人这里却是一点权威也没有。于是,我只能给老人找来相关科普书籍,以增加说服力。

那天,我很详细地分析、讲解了孩子自己吃饭对孩子感统和脾胃的好处。老人却是时而表示认同,时而表示反对,最后还是急了,干脆说: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孩子,我们不掺和!

但几天后,我很挫败地发现,老人嘴上说不干涉,行动上明显根本无法控制。孩子吃饭的时候,两位老人围着孩子的餐桌那个转啊。有时在孩子旁边坐着认真地盯着,随时提供全方位服务,孩子吃得掉下饭粒,赶紧捡起来塞孩子嘴里,碗歪了赶紧扶正,粥洒出来了赶紧找抹布,看着孩子吃得少了,或者心里痒痒了,伺机赶紧喂两口,再盯着看。

这真的是让我哭笑不得,甚至有了为难老人的内疚感。

而且,明显看得出老人是感到很压抑的,而情绪遭到压抑迟早会爆发。于是那天,当看到我给孩子准备的面条没有切碎后,老人愤怒了。没有当面表达,而是事后很正式地把我和我先生集合开了个会,狠狠地训了我俩一顿。

我一看风向不对,赶紧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道歉赔礼才把老人哄好。

经历了这些大大小小事件之后,我发现养孩子完全按照我的理念来,没有丝毫偏差,这根本不现实。如果我一直坚持,徒惹老人着急。于是我就接受现实了,我跟老人说:

想喂就喂,不需要顾忌我,老人高兴就行。

但是,只要我自己带孩子,孩子就要自己吃,自己控制食量,自己控制吃饭时长,我是不管不喂的。实际上,自己独立吃饭的宝宝,是很喜欢自己吃的,对喂食的方式是有不满的,他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吃饭方式。

很多事情在理论上可以分出一二三四,但在家庭里根本讲不通,这和中国家庭的界限不清有一定关系。坚持自己的界限和原则有时候真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有的专家和家长说,两个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引起孩子的秩序混乱,对教育不利,对孩子成长不好。我觉得,确实其中有不利因素,但我还有这样一个看法:一个自然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被混乱的过程,只是成熟的人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成熟的人或盲从或摇摆,这是正常现象,没啥大不了的,也没必要大声疾呼。

大多数人都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单一理念和原则的空间,这时再执著地创造一个意见统一的教育,会给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导致父母和老人徒增焦虑和挫败感。所以,不如接受现实。

而且,凡事都要看两面性。比如说喂饭这事,我没坚持要求老人一定按我的理念来,但这也给了孩子成长的资源。他会很清楚地知道,爷爷奶奶和妈妈的观点是不同的。

妈妈从不喂我们吃东西,爷爷奶奶会喂,我选择自己吃,我喜欢自己吃。这就很好啊,孩子从这里看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家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并且他们在做出自己的选择。

家里的事儿真的较真不得。孩子们现在大了,老人至今都说:我从未干涉过你养孩子,一直都是你说了算。但在我的记忆中,我确实经常为老人的指责干涉而苦恼。我和老人对往事有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心理感受,到哪儿说理去?家和万事兴啊。

心理咨询师晓春点评:

没错,在家庭里,比“有道理”更重要的是“有感情”。因为家庭不是法庭,不是一切按照法律条文来就行,家是一个讲感情的地方,家人之间是相互支持合作的关系,不是敌对竞争的关系。在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如果硬要分对错、争输赢,最后输掉的是关系,是每一个人,尤其是孩子。

另一方面,一个家庭又不能没有规则。因为没有规则就没有边界,大人孩子都不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生活在其中会没有确定感和安全感,为了讨得不同家长的欢心,孩子会发展出混乱的行为模式,好的习惯难以养成。

若一个家庭只有规则,没有接纳、包容和爱,且规则完全没有弹性,最后家庭不是变成战场,就是变成冰窖,受到伤害的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尤其是我们最心爱的孩子。

家人之间若持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千万不要一味地否定对方、攻击对方、固执己见,不要做减法强求统一,其实可以试试来做个加法。具体来讲就是要相互认可,比较严厉讲规则的一方增加一些慈爱和温柔,而倾向于宠爱的一方则需要增加一些规则意识,因为宠爱和规则都是孩子成长需要的。

至于两代人在抚养方式上有分歧,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晚辈要感谢长辈的付出,长辈则应该把教育的主导权交给孩子的父母。

作者:杨洁 (首发于《祝你幸福》2019年1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