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1911),大洋彼岸的美国读者迎来了一部讲述慈禧太后神秘宫廷生活的回忆录——《我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两年》。此书一出,立即引爆欧美书市,当时西方人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好奇感,但缺乏了解的渠道,大家纷纷带着猎奇的心理来读这本书。翻开扉页,作者的身份更是让外国读者非常疑惑:德龄公主。
众所周知,同治帝、光绪帝没有儿女,那什么时候出了这样一位公主呢?
事实很快被调查清楚了:作者裕德龄。有六年海外生活的经历,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八国语言,尤其熟悉西方的社交礼仪,1903年,回国后和妹妹容龄一起由庆亲王奕劻推荐给慈植太后担任宫中女官,因为业务能力强而被誉为“清宫第一女翻译官”。
1905年,因父亲生病需要照料而辞职离宫。后来结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撤迪厄斯·怀特,两人一起去了美国定居。后来用英文将自己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宫的生活经历和见闻写成回忆录。她的父亲是汉军正白旗的裕庚,光绪十二年(1886)(德龄出生的那一年)还只是广东省的一名从四品道员,后来去日本当了三年外交官,又在驻法国使馆工作三年,这才升成了三品官,所以绝对没有能力把姐妹俩送进宫当差,这完全是出于慈禧太后进行外交工作的需要。
虽说是妇道人家,年纪也不小了,但太后就是不愿意退休养老,把权力交给光绪帝,于是不得不出面办一些茶话会或各类联谊活动,邀请各国驻华大使的夫人们来喝茶聊天逛花园,这样,夫人们回去了给丈夫吹吹枕边风,大使们也就不会老是想着如何鼓动本国政府“欺负”大清了,这可是绝对时尚而且行之有效的“夫人外交”路线。不过慈禧太后听不懂各国语言,这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员来介绍西方礼仪、从事翻译工作了。
在清朝皇帝的女儿小时候可以按照满族惯例被称为“格格”,但成年后就要进行特定的册封仪式,由此获得正式封号,就要改口称“公主”了。公主也是有等级的,皇后所生的女儿可以获得“固伦公主”的封号,“固伦”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天下”,皇帝是天子,他的女儿自然也配得上“天下”二字;妃子的女儿和皇帝的养女按规定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和硕”为“一方”之意,相比于“天下”,代表的地理范围稍微小一点,但也尊贵一方,气势非凡。
“格格”共分五级:和硕亲王的女儿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多罗郡王的女儿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的女儿也叫“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固山贝子的女儿称为“固山格格”,汉名为“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没有前缀,直接称“格格”,汉名为“乡君”。
因此经考证,德龄从来没有被赐予“格格”或“公主”封号的经历,唯一可以认定的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翻译女官。裕庚无论是从身份和从政经历来看,既不是满族出身,也没有皇族血统,品级更不算高,女儿能被封为格格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别说只有努尔哈赤嫡系后裔才能获得册封的公主了,所以“德龄公主”也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