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看到人均GDP数字时,经常发出感叹:我的收入又拖祖国后腿了,怎么还不到人均GDP的一半呢?
首先,必须明确,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值。
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总产出的增加值部分。而这个增值部分(如果分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人均GDP)又被分三块来进行分配:政府拿走一块(税收、上缴的分红利润等),企业留存一块(保留的利润,如果是私营企业,也可以理解为被老板拿走了),剩下的才是打工人的工资等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了你的工资收入(已扣除三金、个人所得税)外,还包括三块:银行存款、股票红利利息收入,个人家庭经营性收入或偶然所得收入(房屋出租、个体户经营、一次性所得收入(如演员演出、作家出书、彩票中奖)等),政府转移的收入(如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政府救济金等)。并且每个人的工资收入也不等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因为家庭还存在没有工作的成员,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于家庭全年总收入/家庭人数。
根据国际统计,一般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一半左右。我国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是43%(我把这个数值叫人均收入比)。
人均收入比根据各个地方产业不同有以下特点: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一产业(农业)占比高的地区和私营个体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收入比高,甚至占比80%,如浙江的义乌市、温州市,私营个体经济发达,温州市人均GDP在浙江省排名靠后,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就是这个原因。再比如旅游城市,人均收入占比也高。
而第二产业(工业)占比高的地区,人均收入比偏低,特别是资源型地区,这个占比甚至低到只有20%及以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产煤大县人均GDP很高(内蒙古有些县人均五万美元),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如那些人均GDP一万多美元的地区。
所以,以后当你看到人均GDP数值时,自然先把这个数值砍半,再联想到自己的收入。或者干脆看各个县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更能准确地和自己的收入挂钩。